&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京劇團長嫉妒《阿凡達》:多年未見排長隊買戲票
        2010年01月21日 15:32 來源:燕趙都市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唱戲,還不如歌廳或澡堂子呢?”作為省會石家莊唯一的一所專業的文化消遣場所,河北京劇茶社負責售票的老付有些郁悶和困惑,他甚至把眼下的“大演大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的尷尬局面,歸結為“一個城市的沒品味”。

          老付的氣話,也透射出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國粹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問題。在劇團樂隊敲過20多年鑼鼓的他和記者聊天時不愿意對戲曲說“保護”,或許在他的潛意識里,一旦人們開始保護某種藝術形式,就如同宣布它瀕臨死亡。

          唱了兩晚上賣出5張票

          上周五和周六,坐落在河北省京劇院內的京劇茶社像往常的周末一樣“對外營業”。劇目是《界牌關》、《游龍戲鳳》等。

          演員們在下午5時就開始化妝了,一張張白皙的面孔,經過紅、黑、黃等油彩勾勒后,驟然變成了精美絕倫的戲劇人物。年輕演員李為忠患上了感冒,但他也沒有缺席。周末演出,是劇團里的日常工作之一。

          演出,在晚上7點半開始。和著鑼鼓的伴奏,拔著高腔,擺著各種手勢,演員們分明感受到只有舞臺才能賦予的力量。但幕布落下,他們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眼前的茶座,大部分都是空位子。

          “周五那天一張票也沒賣出去,周六只賣了5張,為了烘托氣氛只能請附近藝校戲曲班的小孩來充數捧場,甚至連家屬院的老頭老太太都要上陣。”負責售票的付紅民不解地告訴記者,其實提前好幾天,臨街的電子顯示屏上就已開始滾動宣傳“劇目和演員陣容的名單”了。

          記者注意到,茶社整體布局古香古色,舞臺下整齊地擺放著仿明清的八仙桌和官帽椅,椅子上有緞子面的仿古坐墊,樓上還有一排包廂。因為天氣冷的緣故,茶樓的入口放著一臺大功率的空調,茶座中間還特意裝上了兩個奢華的立式煤氣爐子。

          平日里,京劇院的職工們管茶社叫“茶樓子”,這里除了周末演出,也是他們的日常排練場。盡管好多演員去過國家大戲院甚至是國外演出,但這里對于他們來說有“家”的感覺。周末演出,對于演員們來說應該是“加班”,但沒有補助,甚至沒有盒飯。舞臺上他們揮灑汗水,深夜獨自回家吃飯睡覺。這其中有敬業元素,更有對京劇的熾愛。

          “我們這里的票價是20元,五張票才100元錢。這點錢夠干啥的啊?”付紅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演員化妝需要油彩,舞臺需要燈光,伴奏需要器樂,而臺下至少還需要空調和煤氣火爐。100元?光買煤氣都不夠!

          對于“唱了兩晚上賣出5張票”的業績,付紅民情緒很是糾結。“如果沒有變化,這個周末的戲是《秦香蓮》,主角是劇團里的梅花獎得主之一,但愿票房能好點!”

          觀眾的“青黃不接”現象

          50多歲的王先生應該算是儒商,上周六他是自己購票走近京劇茶社的觀眾。“那天外地來了幾個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吃飯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接下來的項目是什么呢,桑拿?歌廳?喝咖啡?最終我選擇了茶社聽戲,我個人覺得用這種方式接待外地客人是最有品位、最上檔次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京劇鐵桿戲迷,年輕的時候,他一聽說哪個京劇團來表演,一定是第一個跑去占位子的。

          也許王先生做夢都不會想到,他掏的100元竟然是茶社兩天的全部票房。“自2003年起,茶社就斷斷續續在周末對外營業了。茶社最多時也有過2000多元的票房收入,誰知卻一天不如一天,日漸蕭條起來。”茶社工作人員還逐漸發現,能掏錢來這里聽戲的多是中老年人票友,年輕人寥寥無幾。

          聽戲或唱戲,在眾多中老年票友的心目中是有情結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京劇可謂在中國藝術百花園中大行其道。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哼兩句,看京劇和當今看演唱會一樣,是當時追求時髦的年輕男女最喜歡做的事情。“現在的中老年戲迷多于年輕戲迷,就是因為這些中老年戲迷在兒童時期受到極大的影響。年輕觀眾也是這樣,為什么他們這么喜歡流行歌曲?就因為他們是聽流行歌曲長大的。”對于京劇觀眾群的斷層現象,省京劇團的李彥波團長不無擔心,“這是國粹京劇最大的隱患!”

          小高是記者采訪中接觸到的一名90后高中生,在他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當代年輕人對京劇認識的共性。“我從來沒興趣看京劇,對京劇唯一的印象就是,聽爸媽說京劇是國粹。”他笑稱,“春晚播放京劇節目的時候,一般是他去洗手間或者放鞭炮的時間。”他還告訴記者,他和同學們最喜歡的演出形式是明星演唱會,他曾專門跑到北京花300元購票只為聽李宇春唱兩首歌。“演唱會時大家一起喊啊叫啊,特別好玩!”

          調查中記者發現,不僅是90后的小觀眾不熟悉京劇,許多80后、70后的觀眾對京劇的興趣也不大。

          面向市場的清高和茫然

          “京劇的美是耐人尋味的,生旦凈末丑,唱念做打武,是經過了無數前輩提煉的藝術。”和許多圈內人一樣,李彥波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

          正是由于京劇有著百戲之王這樣的地位,也讓部分京劇人多年來形成了特有的清高,那是一種外界難以理解的孤芳自賞。

          在中國京劇圈,“三度梅”得主、河北京劇院院長裴艷玲是響當當的大師級人物。“9歲時,她就曾坐在毛主席大腿上接受接見,河北的京劇一直有這么一桿大旗。”提到裴艷玲,劇院的同事們常常這樣引以為豪。

          可熟悉裴老師的人都知道,除了公益和大型政治性演出,她從來不參加商業演出,無論別人出多么高的出場費,她都不為所動。

          “其實,作為差額補貼性質的事業單位,河北京劇團最早開辦茶社的初衷,也是為了創收。但大家都不愿意這么直白地說。”眼看著茶社經營的不溫不火,負責售票的付紅民似乎已越來越現實,“既是為了舞臺藝術,又能創收,那不是更好么?”

          已有28年工齡的老付毫不掩飾地跟記者曬起了工資,他說,每月的工資條上扣除各種保險和公積金,所剩也就是1000多元。“不怕你笑話,這點錢別說買車就是養個車,每月也得喝西北風。”

          采訪中有個演員提到當年的同事王小蟬,羨慕之情溢于言表。王小蟬曾是河北京劇院的“當家老生”,幾年前被湖北京劇院“挖”走了。“人家一到湖北就分到了面積140平方米的房子,工資每月五六千。”記者還了解到,王小嬋之前的當家老生張軍強,早年也“跳槽”到了重慶京劇院。

          “生存畢竟是個現實問題,有些人寧可到國外端盤子也不唱戲了。據我掌握的情況,劇團至少有20多人已去國外發展。”對于這種人才的流失,團長李彥波頗感惋惜和困惑。“京劇靠的是口傳心授,需要一代一代的‘傳幫帶’,因此京劇的成才率是很低的,但它的價值也就在于此。”

          在京劇院的排練廳,記者看到演員們正在練功,旁邊坐著白發蒼蒼的梨園老將郭景春先生,正在“手把手”地指導。

          “輸血”是為了“造血”

          “去年茶社外裝修政府,已給投資了55萬,今天政府又要投資700萬,進行內部裝修和更新燈光和音響,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個大動作。”李彥波心有期待地說,等茶社裝修好了,或許是個新的開始。“到時候,可能還會給茶社起個更響亮的名字。”

          表面上有些困惑的李彥波,其實心里始終很有底。而讓他有底的依然是京劇本身。他舉例說,大凡國家級的貴賓來我國訪問,用以招待貴賓的文化大餐仍然少不了京劇。這是由于可稱得上純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大餐中,無論如何京劇是不可或缺的。“京劇這門藝術,往大了說,它代表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小了說,一個城市有這樣的高雅消遣場所,它彰顯的是城市的品位。”李彥波分析說,京劇并非沒有市場,而是宣傳和引導得不夠。

          而就當前京劇的“人才青黃不接”、“臺上振興,臺下冷清”、“叫好不叫座”的普遍現狀,有政協委員曾指出,“其實國家每年投入在京劇上的錢不是太少,但效果并不好。最關鍵的是要讓京劇自己‘造血’,而不是政府源源不斷地‘輸血’。”

          對此李彥波則認為,“輸血”也是為了更好地“造血”。當下京劇不景氣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現代的市場推廣手段。“一旦宣傳上去了,市場上有了一定的份額,連演員、劇目、劇種、劇團也相得益彰,并且形成繼承與發展、創作與演出的良性循環。”

          說到宣傳和推廣,又涉及到一個資金問題。從“輸血”到“造血”,本身就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艱難,甚至涉及到體制問題。戲曲不像電影有制片人,京劇的市場化之路注定更加艱難。

          沒有觀眾就沒有市場,更談不上振興。對于未來京劇茶社的發展,李彥波曾有大膽的設想,能不能把門票降得再低點,讓更多的人走進戲院?而這中間的演出成本卻又成了問題。但他一直在嘗試著尋找突破口。“我很嫉妒眼下熱播的電影《阿凡達》,京劇多少年沒見過排長隊購票的場面了啊。”李彥波淡淡地說。

            本報記者 靜冬 文/圖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亚洲欧美人成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网站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免费 |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