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在圓明園里辦廟會
——專訪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 馬曉林
本報記者 董城
記者:圓明園將要在2010年春節期間舉辦首屆“皇家廟會”的消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議論,作為主辦者,你們舉辦這一活動的初衷是什么?
馬曉林: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以及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逐漸走進中國年輕一代的生活,不少人明顯感覺“年味”淡了,因此增加春節文化含量,滿足人民新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任何文化機構都不能回避的問題。
記者:現在人們最關心的是,舉辦“皇家廟會”這樣的大型活動,會不會對文化遺產造成影響?
馬曉林:圓明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對于我們來說,頭等大事就是要保護好圓明園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文物。按照計劃,圓明園春節期間將舉辦的活動,是從南門進入后,從綺春園到洞天深處一帶,都是在現代修葺的主干道上進行。這一線,文物古跡本來不多,我們都進行了很好的保護和避讓。與大家關注的大水法等遺址聚集地有很長距離,根本不在一條路線上。
記者:舉辦這樣一個“皇家廟會”,是否經過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
馬曉林:根據北京市的總體部署,圓明園長期以來一直是由北京市海淀區負責管理。近年來,一些符合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文化活動方興未艾,地壇廟會、石景山洋廟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春節的節日氣氛。
但到目前為止,北京北部的春節民間文化活動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在圓明園舉辦春節文化活動,吸引全市的市民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關注圓明園,與海淀區樹立“文化強區、文化大區”的精神一脈相承。本次活動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委員會和海淀區旅游局的大力支持。
記者:圓明園這樣一個記載著中華民族特殊情感的地方,到底該不該辦廟會,目前引起了很多爭議,如何看待社會上的一些質疑?
馬曉林:社會上關于圓明園的歷次爭議,包括這次針對“皇家廟會”的種種觀點,我們都注意到了,圓明園管理處歡迎社會各界開展自由討論。事實上,該不該辦廟會,在專家學者中也存在爭議。
在這里,我們只想強調一下200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這個規劃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性質以及它具有的功能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一是具有參觀憑吊、教育后人不忘國恥,熱愛世界和平、國際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二是具有歷史研究、造園藝術科學考察及借鑒功能;三是具有東西方文化交流功能;四是具有游覽休憩功能。
因此,在圓明園舉辦皇家廟會并未超出《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的相關約束。
記者:有專家學者談到,圓明園搞皇家廟會是“師出無名”,從圓明園歷史上看,舉辦廟會到底是不是“臆造”?
馬曉林:我們組織專家通過對圓明園歷史研究發現,在圓明園舉辦廟會性質的文化活動,確實古已有之。據考證,圓明園內的清朝統治者,對高墻外的生活充滿神秘感,正是出于對民間生活的向往,圓明園內的“買賣街”才得以建成。乾隆年間,皇帝在園內除了宴賞王公大臣和外國使臣外,還要舉辦燈戲、摔跤、馬術、雜技、火戲表演等各種來自民間的游戲娛樂活動,這些在《竹葉亭雜記》中均有記載。
記者:有人說,在圓明園辦廟會的實質就是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賺錢,怎樣看待這種說法?
馬曉林:舉辦廟會,是圓明園管理處發揮遺址公園“游覽休憩功能”的一種探索,目的是為廣大民眾提供一個可以游覽休憩的場所,同時加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索力度,尋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接軌的新方式。
我們希望嘗試性地開展一些既可以表現圓明園歷史文化內涵,又能傳遞中國民俗民間文化的活動,如圓明園文化和非遺項目展覽展示和以清代皇家年節祭祀為史料背景的“祈福”、“賜福”等場景表演。
此外,為了突出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公益性,2010年的首屆圓明園皇家廟會將在“宮廷買賣街”面向在校大學生推出一定數量的“免費攤位”,這在北京廟會市場尚屬首例。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此次圓明園廟會真正成為一次傳統文化的聚會,避免過強的商業味道。
(本報北京1月24日電)
本報記者 董城 通訊員 劉玉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