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有關電影《孔子》的爭論從來沒有間斷過。開拍前選角,關于周潤發能否出演孔子一角就有過一番頗為激烈的爭論;開拍時,關于孔子文武雙全也引發過公眾的熱議;現如今影片上映,話題又是層出不窮,比如劇情與歷史實情是否相左,還比如圍繞“發哥”的那攤口水官司。
客觀地講,廢百儒獨尊孔之后,孔子地位和影響非同尋常,及至今日,“孔子學院”更是走向了世界。也可以說,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孔子,引人關注乃理所當然。開拍這樣一部眾人矚目的作品,輿論若一聲不吭,那才叫人郁悶。
爭論當然可以被解讀成公眾對孔子形象的倍加呵護,但對于一部未上映便爭議先行的影片而言,如果不是媒體真有什么三頭六臂,事先偵探到“第一手資料”,很難將這些所謂的爭議與制片方撇清干系。仔細揣摩又不難產生一些怪怪的感覺:越來越多的影片上線前,時常會沒頭沒腦地曝出一些話題;而隨著話題的走熱,票房似乎也跟著一路飄紅。
過去一些電影面對爭議會提心吊膽,現如今倒顯得十分坦然,與其說這是攻關水平的與時俱進,倒不如說是營銷套路的改革換代。與傳統影片放映模式有所不同,營銷越發成為當下電影投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阿凡達》為例,在5億美元的龐大預算中,營銷費用居然高達 1.5億美元。
電影營銷當然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拉著一幫演職人員走馬燈似地搞首映如今越發稀松平常,更多深諳市場之道的投資商顯然不滿足于這樣簡單的“掃街”。這便為話題營銷孕育了肥沃的土壤。站在視覺作品角度來看,電影本身為公眾所消費,有點不同見解理所當然;問題是,許多話題出胎于影片上線前夜。雖然難獲背后一定有人為策劃的“鐵證”,但至少表面上,未映先熱,既可以制造輿論聲勢,推高人氣,延長熱度,還可以先入為主地引導輿論,避免陷入國內導演前幾年那種不可收拾的尷尬地步。
有趣的是,即便是贊譽聲占據絕對多數的《阿凡達》,也不乏質疑之聲。不僅是《阿凡達》,《變形金剛》和《終結者》系列均引發過公眾的諸多質疑。至于國內一線導演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每有新作上線,也往往難逃爭議的聲音。在經歷前幾年大片慘遭輿論痛毆后,近年來國內導演顯然已有心得,哪怕仍難以收獲更多贊譽,至少也會贏得可觀的票房。這一點,《三槍拍案驚奇》無疑是最好的例證。
按照國際慣例,話題營銷如運用得當,即便是罵聲也可拉動票房和人氣。并不是說反對話題營銷,只是這種營銷有“走鋼絲”的風險。如果影片本身質量欠缺漏洞過多,即便先入為主地制造話題人為預熱,也難以從根本上左右觀眾的判斷。即使斬獲了這次的票房,但“吃一塹,長一智”后,觀眾下回會否繼續埋單,很成疑問。
禾 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