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旅游演藝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然而在旅游演藝看似繁華之下,是否真正紅火?近日筆者對陜西旅游演藝市場進行了調查。
仿唐歌舞就像街頭
隨處可見的兵馬俑
自陜西省歌舞劇院1982年9月推出了第一臺《仿唐樂舞》以來,該演出曾出訪過40多個國家,接待過數以百計的國家首腦、政府要員和國外游客。從1988年駐場唐樂宮并推出“穿唐裝、觀唐戲、品唐餐”后,《仿唐樂舞》已演了20多年。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仿唐樂舞》是否依舊光鮮?在調查中,筆者聽到對陜西旅游演藝現狀頻率最高的概括是:慘淡經營,裹足不前,缺乏創新。盡管一些演出單位出于保護自己,不愿意過多訴及目前的困境,有些甚至說演出很好,諱疾忌醫的心態卻無法掩飾以《仿唐樂舞》為主的旅游演藝遭遇的尷尬事實。
不良競爭、觀眾稀少、資金回籠不暢、產業鏈銜接不順等問題困擾著陜西旅游演藝單位。據業內人士透露,在一些以演藝來拓展旅游市場的景區內,旅游演藝收入占整個旅游業收入不到1/5。但劇場建設、劇目排練的投資卻都是大手筆,動輒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演出陣容和服裝也都富貴華麗,投入與產出比異常懸殊。
盡管陜西旅游演藝業有些低迷,但是演藝劇場建設與發展的態勢不減,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陜西旅游演藝的黃金時段遠未到來,為了迎接旅游演藝黃金季節,必須提前布局。
面對陜西旅游演藝的現狀,陜西省歌舞劇院副院長劉慶說,演出內容單一化是陜西旅游演藝業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以《仿唐樂舞》為藍本,原來的一家演出很快就演變成了許多家演出,仿唐歌舞就像街頭隨處可見的仿兵馬俑一樣,處處與游客碰頭了。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值得去挖掘、去展示。但如今,《仿唐樂舞》、《大唐賦》、《夢回大唐》、《長恨歌》全都擠在唐文化上,唯一一臺展示周文化的《周頌》卻由于與寶雞旅游市場結合不夠緊密、定位不準等,受藝術水準和演出隊伍的限制,目前還沒有能夠擁有長期上演的市場能力。
有觀眾才有市場,觀眾多了市場才能火起來。陜西知名編劇冀福記分析說,陜西省旅游演藝的觀眾定位主要是外賓,國內游客被當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群體。然而據統計,來陜西旅游的游客中,國內游客占了絕大多數,而國外游客不到1/10,將少數當成多數來重視,造成了陜西旅游演出市場的冷清。
陜西省歌舞劇院音樂舞蹈團相關負責人也認為,客源不足是造成陜西旅游演藝事業“火”不起來的重要原因。雖說陜西每年接待的游客數量在3000萬以上,但是看演出的人并不是很多,陜西旅游演藝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陷入同質化的惡斗中,市場營銷最常用的就是靠回扣導游將游客帶來,或者承接一些政府的接待任務,演藝并沒有成為游客爭相觀看的節目。
如何打破旅游演藝僵局
旅游演出須常看常新,而陜西旅游演出最大的弊端在于抄襲和模仿,內容、形式、規模、演出水平、接待規格等大同小異,缺少對市場的調查和細分,要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創新。西北大學教授李剛點破了陜西旅游演藝的病癥所在。在陜西如此璀璨的資源稟賦中,如何整合旅游文化資源,確立產業發展的“引爆點”,已成業內人士必須思考的問題。
旅游產業要想深度開發,就必須與文化充分融合。陜西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十三朝帝都輝煌、陜北高原風情、延安紅色精神、關中平原特色民俗、陜南秀山綠水,個個都可以將其與旅游有機結合。然而,到現在為止陜西還沒有一臺可以彰顯其厚重文化的標志性演出產品。
許多專家提出旅游演藝要想打破僵局,根本還在于旅游業的發展和繁榮。陜西旅游資源遍布全省,統計數據卻表示,來陜西旅游的游客七成只游西安。陜西旅游區域發展不平衡,對外宣傳力度不夠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此外,陜西旅游資源開發中只注重硬件建設,鋪攤子上規模的力度和廣度遠遠大于對軟件建設和文化內涵的開發挖掘,往往忽略了旅游靈魂——文化的塑造與引入,成為陜西旅游發展與資源不適應的原因之一。
雖然陜西旅游演藝靠著《仿唐樂舞》的金字招牌一度徘徊,但陜西旅游演藝事業借著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也開始了求變求新的歷程。據悉,陜西已經開始著手籌劃建設文藝路演藝一條街,投資100億元,將其建成集演出、旅游與文化創意為一體的陜西“百老匯”。它將以演出為主營業務,以劇目為核心,延伸產品開發,豐富陜西旅游演出品牌及內涵,著力打造聞名全國乃至世界的演藝街。
秦 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