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認為:《孔子》沒必要和《阿凡達》拼票房
國學,在當下不少年輕人心里是“嚴肅高深”的代名詞。在“娛樂至死”的新媒體時代,以儒學為主體的國學,究竟應該繼續陽春白雪高高在上,還是放低身段走進大眾的生活?
2月3日下午,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國際儒學聯合會主辦的《孔子》與國學傳承專家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錢遜、牟鐘鑒、葛榮晉等十余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電影《孔子》的社會意義和新媒體時代國學的傳承展開討論。
盡管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孔子形象,但在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牟鐘鑒看來,電影《孔子》的最大貢獻,是把2500年前的文化圣人請下神壇,還原為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讓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了解他、認同他。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2007人參與),40.3%的人肯定電影《孔子》對普及國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70.1%的人覺得,國學的傳播要善于借助多種文化藝術形式,才能讓普通百姓認同和喜歡國學。受訪者中,有39.4%的人表示已經看過電影《孔子》了。
《孔子》等影視新作能讓國人挺直文化脊梁
自電影《孔子》上映以來,受到不少年輕人褒貶不一的評價。還有網友將《孔子》與同期上映的美國影片《阿凡達》進行比較,擔心其票房難以望其項背。
對此,北京四海孔子書院理事長、“兒童經典誦讀工程”主任馮哲直言,“《孔子》這樣的電影沒必要和《阿凡達》拼票房。有一部分人看了,就已達到普及傳統文化的初衷。”他還提議,把《孔子》作為校園德育課教材,“因為通俗的電影呈現方式更加生動貼切,人們能更加直觀地了解孔子和傳統文化。”
由于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產品長期匱乏,現代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缺乏傳統文化熏陶。2008年,臺灣知名人士謝啟大曾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的演講現場做過一個小調查:在場的600多名學生中,舉手表示讀過一遍《論語》的只有15人左右,讀過一遍《道德經》的還不到10人。
看來,國人很需要補補傳統文化課了。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兼普及委員會主任張踐所說:“一個沒有精神家園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而建立這個精神家園是學者和藝術家共同的神圣職責。”
調查中,71.5%的人認同“一個沒有精神家園的民族沒有未來”;69.1%的人指出,國學缺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價值觀淪喪;59.4%的人認為,國學應繼續承擔開啟民智、傳播文化的責任。
此外,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儒聯普及委員會副主任王殿卿認為,《孔子》等影視新作的面世,可以幫助國人反思以往的文化思維定勢,煥發新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
有人擔心,孔子所處時代和他的理想主義,與當下觀眾有很大距離,但諸如孔子反對魯國以活人陪葬時駁斥將軍公山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應風流衛國夫人南子時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樣引起很多人共鳴。
調查顯示,44.6%的人認為,電影《孔子》通俗地詮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向大眾很好地普及了國學;41.9%的人表示,在惡搞、戲說盛行的今天,《孔子》讓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
國學無妨適當娛樂,普及國學才是目的
用通俗形式普及國學,并非電影《孔子》首創。這廂《開心學國學》激戰正酣,那廂《萬卷樓》在深圳衛視熱播,《青花瓷》、《菊花臺》持續在K歌房里余音繚繞,成都的“國學操”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近年來,民間掀起“國學熱”,一時間,學者火了,書斷貨了,電視、流行音樂也紛紛向國學伸出“橄欖枝”。但沒完沒了的口水戰也隨之而來——與娛樂聯姻,究竟是國學復興的出路,還是強弩之末的嘆息?
究竟如何對待國學?有一種意見是,普及國學是目的,至于用什么手段不必強求。就像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的那樣:“其實國學不用搞得那么神秘,如果輕松一點能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不也很好嗎?”
“娛樂和高尚的價值觀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古人早就提出了‘寓教于樂’的理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郭沂認為,國學和娛樂是可以聯姻的,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娛樂化。
調查中,70.1%的人認為,國學的傳播要善于借助多種文化藝術形式,才能讓普通百姓認同國學、喜歡國學;64.9%的人指出,國學也要與時俱進;46.7%的人覺得,國學無妨適當娛樂,普及國學才是目的。
不過,也有46.4%的人認為,國學不能為了吸引觀眾一味地與娛樂“聯姻”。
從天價學費的老總國學班,到戲說歷史、大話經典的電視劇,再到各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國學文化說書式講座,對于普及國學的方式,近幾年社會上有不小的爭論,一些專家學者的闊論,更是讓眾多民眾汗顏,比如“孔子身高和姚明差不多”、“諸葛亮是最虛偽的男人”、“大禹‘三過家門不入’是因為有了婚外情”、“李白是‘古惑仔’”等等。對此,不少人批評說:“這些都是‘偽國學’。”
國學娛樂化應該有它的底線。此次調查顯示,73.2%的人認為,國學娛樂化的底線是,不能把國學當做隨意炒作的商業賣點。甚至有43.6%的人覺得,過度娛樂的國學已經變味兒,傳承意義不大。
在《孔子》與國學傳承專家研討會上,很多專家也指出,國學既應當進入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也要有書齋里的研究。兩者并不沖突,應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記者 吳曉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