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選啟動“參評作品推薦”。記者從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獲悉,此次評選將采用中國作家協會2月25日最新修訂的 “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新修訂的條例,首次將“國家批準擁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的網站”刊發的數字出版物,納入國家級文學獎的評獎范圍;備選作品,首次面臨“兩輪公示”,廣泛聽取讀者意見;“魯迅文學獎”獎金額度也將有大幅度提高。(《北京青年報》3月2日)“魯迅文學獎”首次將“國家批準擁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的網站”刊發的數字出版物,納入國家級文學獎的評獎范圍,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信息?簡單地說,就是意味著“魯迅文學獎”開始接納網絡文學。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網絡文學離“魯迅文學獎”有多遠?網絡文學靠什么被“魯迅文學獎”接納?
網絡是全新的,而文學是古老的。這種古老與全新的嫁接,就促成了網絡文學的悄然興起并儼然成了文學領域的一種時尚。也正因為如此,“魯迅文學獎”開始接納網絡文學引發了關注。我們當然可以把這種做法理解為“魯迅文學獎”評選的與時俱進之舉,也可以理解為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必然。但是,我們無法從中推理出“魯迅文學獎”開始接納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學可能獲獎之間的等號關系。
作家劉震云曾指出了網絡文學的不足之處:“我也經常看發表在網絡上的作品,有的不僅文學性不強,錯別字也很多,一個首頁要沒有10多個錯字就不是首頁,還有的連句法也不通。從文字到文學,我覺得還差23公里。”這如果被認為是傳統作家片面看法的話,那么,網絡文學作家慕容雪村的話語,我們則不能不重視,他認為時下人們熱議的“網絡文學”其實已經過時了,并說:“網絡文學這個詞在十年之后會消失。”
在這樣的尷尬現實面前,我們該如何審視“魯迅文學獎”開始接納網絡文學呢?當下的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網絡文學作品數量激增,眾多文學網站訪問量屢創新高,一大批網絡作品和寫手受到追捧,一撥撥點擊率高的作品被遴選下載出版,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網絡文學,這個一度連“正名”都困難的文學“形式”,已經實實在在地走進了社會的視野。甚至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也由“冷門”變為“顯學”。由此,可以說,“魯迅文學獎”開始接納網絡文學是一種必然。
筆者以為,“魯迅文學獎”開始接納網絡文學,對網絡文學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網絡文學作家不能沾沾自喜于被承認,而是要深刻認識到網絡文學的缺陷,否則,認可也就僅僅是認可罷了,而無助于推動網絡文學的發展。從總體上說,網絡文學在語言文字上雖然有一些特色和亮點頗具創意,比較能吸引公眾眼球,但要是站在文學藝術的角度看,大部分網絡文學作品的語言是蒼白和單調的,缺少相對的審美空間,有走向惡俗的傾向。當人們逐步熟悉與厭倦網絡文學語言的特點之后,網絡文學就可能面臨被藝術殿堂遺棄的危險。這才是正視網絡文學應有的理性立場。
每一次新的文學載體的出現,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文學本身,或者說給文學帶來了新質。對于當前網絡文學的創作,我們不能以傳統文學的范式挑剔指責,應以一種寬容的心態來對待,多些關注與鼓勵。或許,“魯迅文學獎”開始接納網絡文學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此。道理很簡單,網絡文學是新生兒,孕育了無數的可能性、無數的希望,但要健康地成長乃至成熟,還需要時間,也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也只有在這樣的立場上,我們才能理性面對疑問:網絡文學離“魯迅文學獎”有多遠?網絡文學靠什么被“魯迅文學獎”接納?并且,也不會僅僅滿足于被接納,而是縮短與“魯迅文學獎”的距離。
朱四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