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死刑存廢、2007年股市上漲、2008年北京奧運、2009年經濟危機都曾是兩會關注的焦點。一年一度的兩會上要討論國事、決定國家建設和民生的重大方針政策。今年兩會前媒體就推出了多項民意調查,將民意的關注點鋪陳羅列。伴隨宏觀經濟形勢的逐漸企穩回升,諸如房產、教育、養老、就業等民生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公眾回歸微觀個體福祉后的民意關注焦點。而與其相呼應的是,僅全國政協去年關于民生問題的提案總共就有1900件,大約占總提案數的1/3。
5000多位兩會代表與委員們構成了中國前進的主導團隊,人大代表們決策國家的大政方針,政協委員們則提供意見、參與監督。鑒于此,《科學時報》于2月23日~3月3日就科教界部分代表和委員關心的熱點問題作了一次不同的調查。
科技體制改革關注度第一
此次以問卷形式進行的抽樣調查,主要圍繞政經、宏觀政策,科技、工程領域,產業,以及文化、教育4個方面設置了30個問題,收到有效問卷39份。
89%參與調查的科教界代表、委員對“科技體制改革”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使之成為此次調查中最受矚目的問題。
在多個選項中,科研體制改革之所以受關注的原因依次為:78%的受調查者認為“科研評價尚存諸多問題”;有63%同意“立法、科研資源投入體系不健全”,44%同意“科技與經濟發展沒有真正結合”。有政協委員指出,“科技評獎、評價不正之風太盛”。
另外,與科研體制改革息息相關的“科研經費的劃撥和使用”也以81%的高比例引發關注,成為牽動科教界神經的經濟命題。“科研經費的管理方式是否與現有國家劃撥的科研經費匹配”則占到48%。有一位代表就此對《科學時報》指出,科技資源分散,資源導向過強,急于求成,評價體系不對以及行政干預過多,使基礎性、長遠性、需要扎實工作多年才能見成效的工作受到很大影響,助長學術腐敗。
中國的科研體制改革從提出到實施已有一段時間,項目申請、經費劃撥、管理運作、收入分配、人才評價……由于科研體制改革牽扯的問題紛繁蕪雜且由來已久,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個棘手的問題。有一位政協委員建議,應該調整將個人(或部門)爭取到的科研經費作為產出績效的評價體系。
政協副主席王志珍曾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建議:一、建立國家科研經費分配協調機制。可考慮在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下設立辦公室,負責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科技政策的制定,統籌協調國家科技計劃與各領域科技計劃,向國務院提出科研經費分配方案,并監督和考核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在科研經費使用方面的合理性及效率。該辦公室可考慮設在科技部。二、轉變政府職能,改變科研經費管理體制。可考慮建立若干類似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基金會,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及相關部門的管理人員組成。國家的重大科技計劃由政府部門委托相關基金會評估后決策實施,實行問責制;一般的科研項目經費則由基金會管理,政府部門負責監督。
一位人大代表在問卷中寫道:“建立更加符合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整體上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的高水平發展。”這應是科教界共同的心聲。
大學、科研機構去“行政化”
“教改”無疑是今年兩會的熱詞之一,也必將成為兩會期間最受煎熬的問題之一。此次調查中,關注度緊隨科技改革之后的正是“大學去‘行政化’”,占比高達85%。有委員指出,行政化嚴重妨礙了大學的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于2月28日啟動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在第七章“高等教育”中明確提出的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和“優化結構辦出特色”。并且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此次發表的征求意見稿對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熱點話題的“取消高校行政級別”也有涉及。在第十三章“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中有: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適應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求,明確政府管理的權限和職責,明確各級各類學校辦學的權利和責任,形成不同辦學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健全校務公開制度,接受師生員工和社會的監督。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大學去“行政化”獲得了科教界人士的普遍贊同,74%票選“去‘行政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表示,高校去“行政化”已成為國家意志。不去“行政化”,教育改革其他措施都是隔靴搔癢。
如何真正建立起我國的現代大學制度,使大學成為崇尚學問和科學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追逐官位和單純聽命于行政領導的地方,從而促進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產生,這需要全體科教界人士認真思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位政協委員同時指出,“科研單位與高校一樣存在‘行政化’問題;優秀的科研人員在環境的影響下,熱衷行政、官場事務。”
農村環境污染牽動人心
農村環境污染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78%的參與調查者對這個不容樂觀的問題表示關注,使之在30個問題中受關注度位列第三,遠高于物種資源保護、核電發展、海洋資源利用與開發、科研機構的新動向等。
農村環境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納方。尤其在近些年,我國城市環境日益改善,與此同時卻是農村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的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尤為突出。各種污染不僅影響了數億農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脅到他們的健康,甚至通過水、大氣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終影響到城市人口。據全國污染源普查初步結果,農村水環境污染物排放總量已占到全國的四成八。與此同時,農村地區還受到工礦企業污染和城市污染轉移等多重威脅。一位人大代表在問卷中補注指出:“短期利益高于長期利益是當前追求GDP的最大根源。”
農村問題的迫切性已受到國家重視,2010年1月,國家財政部即公布,中央財政在未來3年內將安排專項資金120億元,用于農村環境治理。約1億農村人口屆時將直接受益。在此次問卷調查中,超過50%受調查者認同,農村環境污染與“地方政府沒有足夠重視”有直接關系。雖然財政部表示將會同環境保護部,每年選擇部分省市開展農村環境整村連片治理示范,并與示范點所在省級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明確各自職責,保障資金來源,提出獎懲措施,但據以往資金劃撥到地方后常被挪用的情況看,這筆專項財政資金的使用就需要更為嚴格的監督機制。
從物質到精神的良好環境
有意思的是“論文抄襲”、“科學教育”、“食品安全”這3個問題同時獲得了74%的關注度。一樁樁被曝光的論文抄襲事件已經對科教界造成困擾,70%受調查者認為,論文抄襲不斷與“現行評價和考核機制的缺失”相關。另外一個不容樂觀的現象是,37%的人表示,“高層次人才的論文抄襲有上升的趨勢”。
一位政協委員強調:“論文抄襲,涉及國民的基本道德教育,研究機構和大學的職業道德教育。”
“學術界的文化環境是對科技創新的嚴重阻礙。”一位委員對目前的學術環境深表憂慮。我國目前學術道德形勢如何?《科學時報》曾就此問題在兩院院士中作過一次調研,61.29%的院士認為比較嚴峻,16.13%認為非常嚴峻,并都對這一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對于規范學術行為、凈化學術環境最應采取的舉措,74.19%的院士認為在科技工作者的成長階段就要加強對他們的道德教育。
追究論文抄襲屢禁不絕的原因,人們有很多解釋,例如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學術道德的淪落、數量化的科研評價機制、高校及研究機構過度以論文數量考核作為評價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等。這些解釋不無道理,但又不切根本。也有人指出,懲戒不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位人大代表提出:“杜絕論文抄襲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從學術評價、體制規范、加強教育和嚴格懲戒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教育部一位負責人在去年提出“零容忍”政策——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不護短、不姑息、不手軟。在前述針對兩院院士的調查中,過半院士認為,應強化有關科技管理部門現有學術道德機構的監督職能,或將學術道德辦公室列為科技研發、管理及有關教育部門的常設機構。他們還認為,社會監督、立法監管也是極其重要的舉措。
另外,在科學教育中,74%的受訪人士認為“全民科學素養仍有待提高”。對此,一位人大代表認為,當務之急是對優秀教師的選擇、培養。
從去年的“毒奶粉”到剛剛發生的“毒豇豆”事件,“食品安全”引起了74%的受訪者的關注。其中,不到半數的受訪者對“國家層面食品安全機構的設立能否對食品進行有效監管”有信心,以此來看,政府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氣候變化關注度高于就業
與往年不同的是,在各大網站兩會前瞻調查中,調節收入分配成為了網民投票率最高的項目之一,而排名第二的是就業問題。據統計,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共立案5035件,其中就業方面的提案為632件。《關于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就業問題的提案》更是2009年政協一號提案。
一位政協委員對《科學時報》指出:“大學生就業關系到社會穩定問題、民生問題、人才合理培養與利用等問題。”
不過,整體看今年就業問題依然嚴峻。據測算,城鎮就業供求缺口還會在1200萬左右,農業富余勞動力還有1.2億以上。而2010年我國就業工作目標初定為新增就業人員900萬人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人。調查顯示,為應屆學生、農民工等就業提供便利被認為是最應改善的就業政策。
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大學教育的課程和方向應該更加優化。此舉或有助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另外,有33%的人贊同“教育的中心是否應該向職業教育轉移”這一考慮。
此次調查中,氣候變化的受關注度比大學生就業高出1個百分點。與“氣候變化”在2009年達到前所未有的熱度直接相關。
進入2010年后,隨著IPCC的報告被質疑,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雖未下降,但是更趨向于理性地提出問題,而不是盲從。一位政協委員認為需要論證“全球氣候變暖”命題的科學真實性。而另一位則指出:“目前過分強調了氣候變化的弊,沒有研究可能的利,不是全面的研究。”不過,這些知識界的精英們認同“氣候變化問題已上升至國際外交問題,其中的碳減排談判攸關國家發展權”。鑒于此,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和分析還需要科技界進一步探索,以拿出中國自己的可行性方案。
九三學社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提交的《關于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已經被列為會議一號提案。
據記者了解,早在春節前,數個民主黨派已經向本次大會提交了多份關于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其中,致公黨提案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農工黨提案為《關于合理開發新能源發展綠色經濟的建議》;臺盟則提交了《關于推進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的提案》。
這表明,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而在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發改委也表示,中國將采取四項措施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并在低碳能源上推出多項措施。
據悉,九三學社已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確定為一項長期跟蹤調研的重大戰略課題。早在去年4月,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曾率隊赴廣東就低碳經濟發展問題進行調研,并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了相關建議,提出要搶占以低碳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競爭制高點。
臺盟在提案中建議,結合“十二五”規劃,請相關部門制定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與國家的“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相銜接,形成一個可操作性強的低碳經濟發展藍圖。
在此次調查中,“醫療衛生改革”、“人口政策及老齡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生存發展”與“海外人才引進”等問題也受到了過半數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作者:王莉萍 祝魏瑋 張巧玲 潘希 王卉 易蓉蓉 王靜 洪蔚 魏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