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合肥市民意外發現大蜀山腳下的一所高校校園超市,用很醒目的廣告牌推銷“性生活用品”。于是該市民在網上發帖感慨,結果遭到網友跟帖無一例外的批評、反對。(《安徽商報》)
“性”一直是很多人刻意避諱的話題。道德的衛道士,呼吁社會的倫理秩序,本無可厚非;年輕的新一代,追逐非主流的觀念,沖破藩籬之舉也畢竟是有情可循,表面看來這仿佛是代溝之間的糾結,具體一點便是價值理念的沖突。無關乎迂腐、時尚,問題的本質恰恰在于,正如諸多的社會現象,有些瑣事在其他地域可以司空見慣,卻偏偏在我們眼前衍生成焦點事件。這或許源于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但是當我們屢屢以不能接受的情懷來認知新事物時,會覺得愈加的痛苦。于是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思維方向、文化形態,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自己都是過于偏執的。
成年用品出現在成人世界中,這很正常,但重點應該是“校園”這個敏感的場所。在人們的思維慣性里,校園本是教育學習的純潔地方,怎能容得男女交媾的骯臟,可是又何以給男女之事定性“骯臟”呢?筆者以為,除了一種潛移默化的觀念傳承外,概括一點,是很多人具有一種“自閉”思維。在美國,教師們會輕松愜意的進行性教育,女生們也會習以為常的隨身攜帶避孕套。而在我們身邊,尤其是校園,這是難于啟齒的話題,除了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東方羞怯之韻,這種狹隘尺度的“性封閉”對倫理秩序究竟是利弊幾成呢?
其實,對待成年人,我們的觀念會相應的豁達一些,但是如果他們身上貼著“學生”的標簽就另當別論了。要求成年的學生們人人做到“苦行僧”的修行,要求他們禁欲,這本身就是一件背離人性的事情。這種壓抑好比堤壩,可能會成為造福子民的水利,也可能會成就洪水猛獸的泛濫,區別只是在正當的秩序管理之外,有沒有流暢的水渠。而眾所周之的大學生戀愛風氣,早已經為人接受,盡管很多人知道他們私底下也有性接觸,但還是抱著不愿接受的心態,接受著自欺欺人的煎熬。當一種合理的人性成為習慣,卻不能名正言順的公開,不能得到主流觀念的承認,這對誰都沒有裨益。
關于我們的性教育,大家一直很關心。然而很多人口口聲聲的性教育一直沒得到踐行,是因為我們有了太多諸如見到性廣告就隱憂的思維觀念,一味的禁錮終究不利于全面教育的推進。連性廣告的出現都會成為熱議話題的地域,它的精神文明是怎樣一個高度呢?觀念要反思,教育更要反思,因為這實在是一個不怎么好笑的諷刺劇。
王慶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