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勇,認識不?杭州城內最近爆紅的相親名人。
他,從《相親才會贏》起家,通過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又紅回杭州。由于他在丁橋有套婚房,在網上也被戲稱為“丁橋男”。
沈勇和其母親在相親節目中的一些話語和表現,可以說招來了滿城罵聲,一時流傳甚廣。
比如節目中,沈勇提出對女方的要求:“女方經濟條件不能太差,最好有房有車。如果經濟條件好的話,離異無小孩也能接受。婚后經濟是AA制好一點,當然我是男人,我會負責家里的60%開支。”
沈勇媽媽則說:“不要平面模特,顧不了家……農村的不好,今天舅舅來了,后天哥哥來了,大后天媽媽來了,爸爸來了,小叔子來了,如果這樣家要變旅館了。”
跟沈勇約采訪已經是在他接受了好幾家媒體的專訪之后了,夜已深,電話里的他跟電視里有些囂張的模樣判若兩人,顯得頗有禮貌。
紅了的沈勇成了個大忙人。“我現在很忙,你晚點再給我打電話,行嗎?”“我在店里,聽不清楚你講話,你晚點打過來行嗎?”……采訪中電話一再被中斷,整個采訪通過三天的電話采訪才算是完成。
采訪的結果,還是他和各路媒體一直反復強調的一些話:自己是真實的,責罵自己的人都太虛偽;以后自己再不會上相親節目了。問他有女朋友嗎?“這個現在不方便透露!”沈勇已經開始學會外交辭令。
不管怎么說,反復說著一些“金錢至上”、“農村姑娘不要”的沈勇,就這么紅了。沈勇紅了的背后,是全國各大電視臺相親節目的火爆,是人們在各種新的情愛價值觀面前的迷惘。
專家對此又是怎么說的呢?
張怡筠(情商研究專家、心理學博士)
經過包裝的審美觀
早在七、八年前還在臺灣的時候,我當過《非常男女》的嘉賓,那是當時很火的相親節目。后來我來了上海,也擔任過《相約星期六》的嘉賓。可以說,對于相親節目,我并不陌生,但是那些只是傳統的相親節目。對于現在各大電視臺很火的相親節目,我覺得已是傳統相親節目的一種變味,它已經演變成了一場選秀節目。
就跟早幾年的那陣“選秀”風一樣,現在的相親節目中的很多相親者就像來參加一場選秀一樣。他們具有自己十分鮮明的個性標志,只不過他們的“才藝”,從能歌會唱變成了“能說會道”。
再說說來參加節目的這些“相親對象”。他們大多是80、90后,都是一群很懂得眼球效應的孩子。他們知道在這樣的場合要的就是“語出驚人”。或者也可以理解成,是工作和房貸的壓力讓他們終于在沉默中爆發。于是,就有了那些在相親節目中“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的孩子。
其實,有一點值得提醒,電視相親并不是一場普通的相親。當相親的平臺被搬到了電視屏幕上,那么觀眾們看到的就不是適婚年齡的男女青年,而是一些被挑選過的“普通人”。
所以當大眾透過現在變味的相親節目在大呼現在年輕人在審美上的變質時,我想說,其實,大家看到的都是經過包裝的審美觀。
相親節目的“娛樂至死”
《非誠勿擾》的主持人孟非,本是一個新聞主播,現在當起相親節目的主持人,從這就可以看出,這檔節目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借由新聞主播公正嚴肅的形象來掩蓋這檔節目的被娛樂化。
男女青年對對方在物質上有要求,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相親節目不能為了搶奪收視率,就把話說死了。“農村的女孩不要”、“一套房子能養一個女人”……這些話通過節目的預告片、節目的海報等宣傳,不斷被放大,仿佛相親的男女青年只說了這些話。
而這些節目中帶著相親目的來相聚的朋友們,也顯得很配合這些節目,個個都擺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勢。
電視相親最早起源于西方,在90年代的中國就曾一度火爆。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在等著禮拜六,看一場饒有趣味又有點真實的《相約星期六》、《玫瑰之約》。
但是,現在的相親節目,人們的關注點完全變了,人們完全不是為了去看一對對甜蜜的情侶,而是想去看看那些人又說了什么雷人的話。
當電視相親走上娛樂化的路子,這必將是一條殊途同歸的路子,當人們一旦膩味了這種雷人的相親方式,那么就是這種電視相親的末路。
本報實習生 吳凌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