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9日,中美雙方專家繼續對“二駿”進行裂隙加固修補。在賓大博物館中國廳,不時有華人、華僑前來探訪“醫唐馬”現場,修復工作有序推進。
在昨日的修復工作中,專家們使用的修補材料,為目前最新研制的針對石質修補的玻璃微珠和專門從陜西帶來的與“昭陵六駿”石材成分一致的石粉。專家告訴記者:今天工作主要是,針對修補部位的不同,使用不同比例的丙烯酸樹脂作為粘合劑并調制成糊狀,再使用特制的修復工具填充修補,待其達到一定的固化后再進行表面修整。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條僅為30厘米長的裂隙,處理起來大約需要近一個小時,需要四五道工序才能完成。在聚光燈下,專家們如做外科手術一般,精雕細刻,一絲也不敢馬虎。記者也在專家的嚴格指導下,實際體驗了一把文物修復,如外科醫生使用的手術刀一樣大小的修復刀,拿在手中并不輕松。記者深感文物修復專家長時間的站立、聚精會神的修復,絕非是一日之功,沒有一定的功力,是根本無法勝任工作的。修復專家戲言:在1400多年前的文物上動刀子的記者,你們西安日報社的記者應該是第一人了。
由于媒體傳播的迅速,再加上互聯網的快捷,我們《西安日報》《西安晚報》關于修駿的報道,在網絡上被急劇放大。賓大博物館也在自己的官網上,介紹修復的情況。這些訊息,吸引了在費城的許多華人、華僑和中國留學生們前來賓大博物館,探訪“醫唐馬”現場。一些鄰近城市如紐約、華盛頓等地的同胞們,也紛紛趕來“探營”,他們對西安來的專家、對“二駿”的修復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特別是一些久居美國的華人,興致尤為濃烈。一些臺灣、香港的同胞,對“醫唐馬”的關注令人感動。在修復現場,修復組組長楊文宗都快成了講解員,他熱情、耐心地向大家介紹“昭陵六駿”的情況。費城的一些小學校,干脆帶著孩子們來這里現場上課。今天在博物館修復現場,記者遇到了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美國老兵,他在女兒的陪同下,專門來看修復“二駿”。他告訴記者:在他18歲的時候,他曾在中國的重慶戰斗過兩年,與中國軍人一道,抵御過日本人的侵略,故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對中國人來修復“唐馬”他非常關注。
經過一天的工作,三位專家完成了對“拳毛騧”裂隙的修復處理工作,西安專家在修復方面的高超技藝,也使美方專家贊不絕口,他們對陜西省唐大明宮遺址文物保護基金會國際事務專員王友群先生說:從修復的過程當中,我們真正感受到了西安文物修復專家們高超的技能和嚴謹的作風,同時也對東方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有了新的體驗。專家們作為志愿者無償的工作,更令我們欽佩。 (特派記者 王保國)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