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密室療傷》停播 熒屏心理治療有哪四宗“罪”?
        2010年05月24日 13:55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江蘇衛視的新節目《密室療傷》在播出兩期后擱淺。前日有消息稱,其因近乎殘忍的畫面、讓人壓抑的情節引發觀眾不良反應,從而被國家廣電總局叫停。其實,在《密室療傷》之外,還有眾多以心理名義窺視隱私的心理類節目遭到觀眾詬病。如何“叫醒”他們,考量著媒體的良知以及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素養。

          販賣隱私 博取高收視率

          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然而當下風生水起的心理類節目,讓人們沖破了這一心理禁區,漫天飛舞的隱私故事和家庭糾紛,成為公眾茶余飯后的話題和談資。然而,這其中不乏打著“心理治療”幌子,行“販賣隱私”之實的無良節目,通過滿足一部分人的發泄欲和窺私欲來博取高收視率。

          此現象已經引發業界和社會的關注。在前不久東方衛視舉行的心理訪談節目《幸福魔方》研討會上,心理咨詢師吳國源說:“咨詢室是個特殊場景,只有咨詢師和來訪者兩個人,而且心理咨詢很重要的是要保護來訪者的隱私,但心理節目現場就完全不同了,不只是兩個人,有攝像、燈光、導演、主持一大籮筐的人。節目現場有的做成封閉空間,有的搞個玻璃墻,有的用兩個房間隔離,看起來是保護來訪者,但攝像機鏡頭依舊肆無忌憚盯著拍,實在是掩耳盜鈴。”

          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裴蕓說,美國有法律規定,醫生不能公開病人的隱私,所以在電視上直播醫生跟病人的對話,應該是不可能的。不過目前國內尚無相關明確規定,有心理困擾的人和心理醫生在電視上聊天,也是雙方認可的。但從內容和呈現方式上講,絕對不應該以暴露隱私或者嘩眾取寵來滿足某些人的趣味。

          只傷不療 人性關懷缺失

          有觀眾認為,“撕裂傷口”、只“傷”不“療”,是某些心理類節目的致命傷。

          嘉賓王荔怕蛇,卻要面對四面幕布上交織如麻的蛇群,一旁的心理醫師還在催促:“睜開眼睛,深呼吸,去看著它們,它們就在面前,只是一堆圖像而已!弊詈笮睦磲t師用命令的口吻說:“睜開眼睛!”剛一抬頭,王荔立刻抱頭干嘔起來。此外,嘉賓向忠海大吐喪女之痛,說到傷心處痛哭流涕,而四面幕布上不斷播放汶川大地震時山崩地裂的一刻,以及向忠海女兒生前美麗的照片……這些都發生在《密室療傷》首期節目的現場。

          觀眾被深深地“刺激”了。“看了后我連做了幾個晚上的噩夢,節目太殘忍了!”有位觀眾在網上留言!睹苁爷焸芬约钨e的哭號、抽搐、恐懼,以再次撕裂嘉賓的傷口來震懾眼球,完全無視人性的關懷。

          還是在那次《幸福魔方》研討會上,包括吳迪、林紫、吳國源等在內的諸多心理咨詢師達成了一個共識——電視節目所呈現的心理咨詢與真正的專業心理咨詢根本不是一回事。吳國源說:“真正的心理咨詢是先要經過好幾次訪談才開始治療,要與來訪者建立關系,并且作詳細的評估。但現在有些節目,做法實在太大膽,是把人家的傷口打開給眾人看,但不負責縫合,就跟人家拜拜了!

          社會學家顧駿也指出:“心理節目的關鍵應該是將心結打開,但現在有的節目反而是把結越拉越緊了!

          話題邊緣 價值取向異位

          婚外情、第三者、代孕、包二奶、畸形戀、拜金、富二代……當這些醒目的字眼在電視熒屏上跳躍時,無疑可能帶來高收視率,然而更暴露出了某些心理類節目在社會價值取向的負面引導。記得看過一期節目,一位姓黃的大學生只戴了一副墨鏡,面對鏡頭侃侃而談“二奶經”,諸如“我覺得有一位大叔照顧我,也挺好”“我和大叔是有感情的”等話語一次次挑戰著觀眾的“神經”,同時也引發了觀眾不滿。一位觀眾在網上留言說:“有很多人只看生活質量,對于是否符合道德倫理已不再關心,節目傳達這樣的社會導向,不覺得有些低下嗎?”

          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社會專題部負責人李欣認為,心理類節目如果僅僅停留在個案上,只關注個體的心理問題,雖然可以憑借新、奇、特的個案博取高收視,但是視野難免狹隘,難以對公眾產生有益的指導和幫助!捌鋵,體育賽場上面對失利時的心理調整、中高考落榜時的心理危機、單親家庭孩子的逆反心理、愛與被愛中的相互理解、頻繁跳槽的心理慣性、因恐懼社交而引發的酗酒習慣等等,還有同事關系、家庭關系、壓力與減壓、睡眠障礙、自殺現象、夢解析、預防犯罪和犯罪心理分析等都是可做的選題!

          “熒屏心理節目打出為人進行心理治療的招牌,但本身畸形的追求就該接受心理治療。”這是一位網友的留言。

          專業失準 “偽專家”難解憂

          心理訪談類節目的迅速躥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代都市人的心理困惑和情感問題急需宣泄和疏導的渠道。他們之所以有勇氣將自己的困擾、煩惱曝光于熒屏之上,也是寄希望于相關心理專家、法律界人士能夠幫助他們化解矛盾、解決困擾。

          然而事實上,有時候一些專家明顯“跑偏”。記得有一期節目,當事人的困擾是“該不該把情人的孩子生下來”,不過現場專家并沒有去分析當事人的地位尷尬、心理迷茫,從而去解決當事人面臨的困境,而是將話題最終轉移至“女人要不要生孩子”。專家的態度讓當事人和觀眾分辨不清是非。

          由于缺乏經驗,有些心理類節目組在選擇專家時,很容易被看似淵博、口若懸河的“偽專家”們蒙蔽。所謂“偽專家”,一是沒有醫師資格證,二是沒有經過嚴格的職業訓練。他們在參加心理節目時漏洞百出。還有一些所謂專家僅根據一道測試題就給當事人下判斷,或者抓住當事人的一句話就大加發揮,再或者像鄰居勸架似的說些不痛不癢的話,根本深入不到當事人心理,分憂解難更無從談起。

          央視《心理訪談》節目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們選擇專家,如果是大學里的專家,一定要具備心理學教授資格;如果來自醫院,則必須有心理學醫師資格或是全國心理咨詢師培訓資格,以此保障節目的科學性和對當事人的負責。

            本報記者 李紅艷

        參與互動(0)
        【編輯:蒲波】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免费 | 亚洲自拍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91 | 香蕉啪视频在线是看 | 日韩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