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馬可·穆勒:從東方到西方,電影之美如何共通?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題:從東方到西方,電影之美如何共通?
——專訪意大利著名電影人馬可·穆勒
中新社記者 高凱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意大利留學生,意大利著名電影人馬可·穆勒于20世紀70年代在華留學期間觀摩了很多中國影片,結識了謝晉等電影人,對中國電影產生濃厚興趣。返回意大利后,馬可·穆勒積極在歐洲組織中國電影展,譯制中國影片,發(fā)表文章,出版書籍,最大程度地推介中國電影及文化。
馬可·穆勒曾掌舵威尼斯、羅馬、佩薩羅、鹿特丹、洛迦諾等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并以電影節(jié)總監(jiān)、選片人、顧問等身份,將更多中國電影推向國際。
近期,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其與中國電影的淵源,電影在文化交流中的價值及中國電影未來發(fā)展等話題分享他的思考和見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是什么契機令您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您是如何與中國電影結緣的?
馬可·穆勒:我本科階段學習人類學,20世紀70年代來到中國留學,一些機緣之下進入遼寧大學進修大眾文學,我的老師王向峰教授對中國古典美學的講解,給我?guī)砗艽笳鸷常两裼洃洩q新。從老師那里,我第一次了解到《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中國文化的“畫幅”由此打開,中國古典美學和審美思想給了我很多啟發(fā)。
有了美學鑒賞的基礎,中國電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1977年,我在南京一個戶外籃球場觀看露天電影,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從此迷上謝晉導演和中國電影。那一時期我還看了很多中國老電影,如《神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感受到它們獨特的審美思想,被深深吸引。
中新社記者:在您眼中,中國電影的吸引力從何而來?您在很多場合表達過對謝晉作品的喜愛,您認為謝晉電影有何特別之處?
馬可·穆勒:中國電影起初最吸引我的,是其對情感的處理非常細膩,有感染力,創(chuàng)作者對微妙情感的感知力被呈現在大銀幕上。從我的個人感受來說,中國電影在與觀眾的情緒溝通上做得非常出色,雖然表達方式含蓄,但引發(fā)觀眾共情的“突破能力”非常強。
1978年底,我爭取到和謝晉導演見面的機會。第一次見面我們就開始談老電影,他是帶我深入了解中國電影的導師,告訴我一定要看哪個時代的哪些作品。在此后的多年里,我向他學習了很多。
謝晉對電影的研究廣泛且深入。他不僅對當時世界上的各種電影潮流有研究,更將自身對中國傳統戲曲、繪畫等傳統藝術的深入領悟,呈現在電影作品中,使作品極具“東方浪漫之美”。
中新社記者:您曾掌舵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把《原野》《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經典影片及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賈樟柯等導演推向國際舞臺,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馬可·穆勒:最初接觸中國電影時,我就認為這些影片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因為當時世界上對中國電影的了解幾乎是零。1978年回到意大利后,我開始在歐洲組織中國電影展,譯制中國影片,發(fā)表文章,出版書籍等,作了很多努力。
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問題當然是文化差異和翻譯。比如謝鐵驪導演的電影《早春二月》有非常濃厚的情感,有典型的東方之美,但如果不了解當時的中國社會、歷史風俗,對原著小說作家柔石及當時的中國文學也是完全空白的印象,理解這部電影就會有很大障礙。
再比如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黃土地》,如果不理解歷史背景,很可能看不明白這部電影。為此,我們需要在面向國際觀眾的影展活動中,盡可能多提供相關資料,比如在翻譯中專門加入一些元素,幫助觀眾理解這部電影的背景。
近些年,中國出現一批扎根本土、面向海外的銷售公司,在文化翻譯上作出了很多有益嘗試。此外,還有一個助力是聘請海外比較成熟的剪輯師觀看影片的定版,提提意見,他們往往既能了解導演的創(chuàng)作意圖,又熟知更為國際化的畫面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剪輯師也是幫助全球觀眾看懂電影的“翻譯家”。
中新社記者:您對好電影有怎樣的評價標準?不同文化會否造成電影欣賞障礙?東西方電影之美如何共通?
馬可·穆勒:其實像所有觀眾一樣,能打動我的,我認為就是好電影。不可否認,不同文化會造成作品理解上的障礙,但我認為它絕非不可克服。一部好的電影真正打動人的部分,其實穿透力極強,足以突破任何障礙。
在暗下來的影院,當漆黑的銀幕亮起來,在其后約兩小時中,好的電影會讓人忘記自己是誰、屬于哪個文化圈層,觀眾可以、也愿意以另外一雙眼睛去看世界、看人生,不會特別在意自己的眼睛屬于哪里。當影片結束、身邊的世界再次亮起來,觀眾的情緒很難一時抽離,會產生想去了解銀幕上世界的強烈渴望。我認為這就是電影對于不同文化間交流最直觀的作用,非常感性,水到渠成。
中新社記者:對中國電影,您感受到怎樣的發(fā)展脈搏?對國際舞臺前的中國年輕電影人,您有何建議?
馬可·穆勒:中國電影發(fā)展很快,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我非常贊賞中國第五代電影人的探索精神,他們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給人們帶來驚喜。在我看來,當下中國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也有屬于自己的鮮明特點,比如地方文化呈現、善用方言敘事等,這些都是對中國文化更為生動的表達。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電影人,開始嘗試商業(yè)化和大眾化的電影。可貴的是,他們中不少人非常注重個人風格和藝術性。我對他們的建議是,一方面多研究和學習國際電影市場的需求和趨勢,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通之處,以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繼續(xù)探索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向,全力表達中國電影對當下的時代情感。(完)
受訪者簡介:
馬可·穆勒,電影節(jié)藝術總監(jiān)、國際電影學者、電影制片人,曾掌舵威尼斯、羅馬、佩薩羅、鹿特丹、洛迦諾等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多年來,馬可·穆勒以選片人、制片人、電影節(jié)總監(jiān)等身份,在世界各大電影節(jié)展中助推中國電影,不斷提升中國電影的能見度,被譽為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作為一名電影制片人,他獨立制作或聯合制作的作品曾榮獲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及戛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頂級獎項在內的多項大獎。
出版多部有關世界電影的書籍,自2021年起,在上海大學擔任上海電影學院特聘教授和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的藝術總監(jiān)一職。
相關新聞
東西問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4年12月05日 20:35:03
- 2024年11月30日 18:30:22
- 2024年11月30日 12:40:15
- 2024年11月30日 12:38:42
- 2024年11月29日 19:53:30
- 2024年11月28日 2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