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從應對氣變到人工智能,馬克思早已給出“答案”
中新網北京7月1日電 (彭大偉 吳家駒)馬克思的學說如何為人類應對當下面臨的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駕馭人工智能發展提供重要啟示?為什么說在應對氣候危機和人工智能潛在風險等問題上,中國比西方更具優勢?
近日,《馬克思傳》作者、倫敦大學客座教授大衛·麥克萊倫(David McLellan)、中央社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主任左鵬,中央社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副主任徐鋒、中央社院中華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翁賀凱、中央社院統戰理論教研部教授王珍受邀參與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圍繞上述話題展開對話。
談及如何看待現代化以及中國式現代化,麥克萊倫指出,一方面,西方社會存在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現象。在英國和美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令人高度擔憂,長此以往必將對社會的肌理和合理的政治安排,造成極大的破壞。另一方面是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我們目前面臨的全球氣候危機,其成因包括過去200多年來,西方社會持續進行的工業化。”
麥克萊倫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中國將發揮重要作用。他注意到,中國的優勢之一是,其擁有非常強有力的政府。“通過電動汽車制造等領域,中國已經開始向我們展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之道。中國無疑是最有能力最終實現‘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這一目標的國家(之一)。”
徐鋒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主要因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人類文明演進的一般規律,壯大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并且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種實現方式。
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看,人類應當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王珍表示,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
她指出,面對生態環境危機,全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唯有攜手合作,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站在全人類高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環境問題。
“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上,走得義無反顧。”王珍援引數據指出,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綠地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
人工智能是當前全球各國熱議的話題,那么,馬克思主義對于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有何啟發?
“重要的是,機器的發展應該為人類服務,人類不是它們的附庸。”麥克萊倫強調,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加以規范。然而,他指出,遺憾的是,目前在美國,人們看不到監管人工智能的希望。“因為他們不相信監管的作用,不相信國家的作用。但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如果愿意的話,顯然是有能力進行監管的。”
對于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因為自主學習而涌現出自我意識,徐鋒認為,該問題的答案存在爭議,考察的標準、尺度也眾說紛紜。
他表示,總的來看,人類還是有很大概率能夠盡可能地控制人工智能為己所用,使之不迅速趨于完全異己和異化的方向。“一般來說,科學技術本身無所謂善惡。問題是誰來掌握它,怎樣運用它以及用它來做什么。”
“中國更有能力應對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麥克萊倫如是概括。(完)
東西問精選: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4年12月05日 20:35:03
- 2024年11月30日 18:30:22
- 2024年11月30日 12:40:15
- 2024年11月30日 12:38:42
- 2024年11月29日 19:53:30
- 2024年11月28日 20:57:20
- 2024年11月27日 2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