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吳寶璋:西南聯大何以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視頻:【東西問】吳寶璋:西南聯大何以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昆明1月27日電 題:西南聯大何以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專訪云南師范大學教授吳寶璋
中新社記者 韓帥南
20世紀30年代,抗戰烽火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南遷組建長沙臨時大學,又輾轉數千里到達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下稱“西南聯大”)。這所僅存8年多的學校共培養出8000多名學生,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00多位中國兩院院士。
西南聯大為何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其成功之處是否能復制?在不同歷史時期,西南聯大精神的內涵發生了哪些變化?云南師范大學教授吳寶璋近日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西南聯大為何被稱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吳寶璋:西南聯大之所以有此美譽,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早在1931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致力于引進海內外知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到1937年,清華大學的師資力量就已領先全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西南聯大后,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等均在此任教,堪稱大師云集、名家薈萃。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大,堪稱擁有當時中國最強大的師資隊伍。
其次,西南聯大吸引了當時最優秀的學子匯聚一堂。名師配高徒,正如其校歌“中興業,須人杰”所唱,西南聯大致力于培養杰出人才,事實上也做到了這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有西南聯大教師和學生170多名。該校培養出的人文大師也有上百位。
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依然能夠堅持辦學,并傳承三所學校的優良學風和傳統,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精神。抗戰時期,在眾多聯合辦學的高校中,西南聯大是唯一聯合到底的學校。其中三位校長的精誠團結起到關鍵作用。三校聯合辦學在當時成為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抵御外敵的精神象征。
此外,西南聯大還培養了大批投身疆場的學生。學校有一座紀念碑,刻有834名參軍學子之名。而三校南遷長沙時,已有295名學生向學校提出參軍申請。這兩個數字加起來約占西南聯大學生總數的14%。如此多的年輕人奔赴抗戰一線,甚至為國捐軀,這在全國大學中是首屈一指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聯大師生還為促進東西方交流作出諸多貢獻。
該校300多位教授中,約90%有到歐美一流大學留學的經歷。比如,物理學家吳有訓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時,配合其導師康普頓(A. H. Compton),以細致周密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認作出貢獻。趙忠堯在美國學習時成為第一個發現正電子的科學家,其后續研究讓他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崇高地位。
還有楊振寧,作為全美華人協會負責人,在1977年發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致力于促進中美關系正常化。1980年,他又在紐約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此后資助數百名中國學者前往美國學習交流。

中新社記者:在抗戰烽火中形成的西南聯大精神是什么?其成功是否能夠復制?
吳寶璋:根據我們對西南聯大的研究,可以將其精神概括為民主、科學和愛國。這種精神體現在西南聯大的校歌和校訓中,也鐫刻在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
西南聯大校訓雖然只有“剛毅堅卓”四個字,但意義深邃,對每一位聯大師生都有深遠影響。我曾接觸過多位西南聯大校友,他們表示,在人生各個階段遇到困難時都會想起校訓,并因此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
校歌中“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表明聯大師生對抗日戰爭充滿必勝的堅定信念,也表明該校致力于為實現民族復興培養杰出人才。
然而,我認為西南聯大的成功難以復制。歷史不能復制,但精神可以傳承。我認為我們不應簡單模仿過去,而應該讓其精神不斷傳承發揚和創新發展。

中新社記者:在不同歷史時期,西南聯大精神的內涵發生了哪些變化?
吳寶璋:西南聯大成立至今已近90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其精神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和側重點。
西南聯大辦學的8年11個月中,學校的核心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建設國家的棟梁。因此,其精神主要以教書育人為本,教師們盡心盡力教學,學生們孜孜不倦學習。
隨著抗戰形勢變化,一批又一批聯大學生走上戰場。他們中一部分人奔赴抗戰疆場,還有人加入遠征軍和飛虎隊等。西南聯大的杰出學子許淵沖曾在飛虎隊中擔任翻譯,他接到中文情報后,迅速將其翻譯成英文送陳納德將軍(Claire L. Chennault)處,使其能夠根據情報,及時調整軍事部署,擊落眾多敵機。
辦學結束后,西南聯大的大批人才在革命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一二·一”運動四烈士、西南聯大中共地下組織成員,以及聞一多等仁人志士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重要貢獻,甚至獻出生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包括改革開放階段,西南聯大學生們繼續傳承發揚西南聯大精神,在各自崗位上辛勤耕耘。“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8位來自西南聯大,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有5位也出自西南聯大。
哲學家任繼愈,主編《中華大典》《中華大藏經》等著作,他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貢獻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哲學和宗教發展發揮了突出作用。
楊振寧、李政道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中最早獲得該獎項的杰出代表,不僅對世界科學發展貢獻極大,也激勵了大批海外華僑華人。
中新社記者:西南聯大精神為何直到今天仍能煥發強勁生命力?
吳寶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成為教育大國。現在,我們的目標是成為教育強國。中國一直致力于將一批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西南聯大則成為可資借鑒的歷史范本,為我們提供諸多寶貴經驗。
西南聯大雖只存在不到9年,卻留下了一條不斷傳承之路。當時,西南聯大師范學院成建制留在昆明,發展為現在的云南師范大學。這既是為感謝云南父老鄉親對西南聯大的支持和幫助,也是為更好促進中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
云南師范大學作為西南聯大的傳承者,80多年來一直努力為紅土高原培養師資,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級各類人才40余萬人。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這三所當年組成西南聯大的名校,一直銘記那段歷史。近年來,三位老校長顧秉林、許智宏、饒子和聯合發起騰沖科學家論壇,其出發點和初心就是在云南這塊高原厚土上延續和傳承西南聯大的歷史和精神。該論壇已舉辦三屆,為國內外學術交流、產業發展、技術互鑒搭建了平臺。
我們繼承并發揚西南聯大精神,并非僅為當下,而是著眼于更遠大的目標。西南聯大的歷史告訴我們,為國家、為民族是辦學的動力。西南聯大師生將辦學、學習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是對我們的激勵。西南聯大校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曾說,當年自己唱著校歌“中興業,須人杰”時,心中就想“自己要做這樣的人杰”。(完)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2月18日 21:59:47
- 2025年02月14日 21:22:43
- 2025年02月10日 21:04:19
- 2025年02月04日 19:18:08
- 2025年02月03日 1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