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在湖南省長沙市調研發現,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以下簡稱人行長沙支行)等部分金融單位以“解決職工住房困難”“改善職工住房條件”為名,變相搞集資建房,在長沙市郊區興建高檔住宅。這在當地群眾中引起強烈不滿。
“解困房”建成了“別墅莊園”
記者日前來到長沙市區往北十余公里的開福區撈刀河鎮伍家嶺村。在優美如畫的青山綠水間,有個現代化小區——銀宏小區。這個小區氣派非凡,散布著320棟聯體別墅,小區名稱中的“銀宏”兩字,隱約透露出與銀行系統的淵源。
記者了解到,銀宏小區是人行長沙支行等金融機構共同建設的,當初建設的理由之一是“解決職工住房困難”。銀宏小區占地850畝,640戶別墅中,人行長沙支行職工占了一半以上。國家有關部門為防止部分單位變相福利分房,已停止審批黨政機關集資合作建房項目,只允許住房困難戶較多的工礦區和困難企業利用自有土地集資建房。顯然,銀宏小區不在此列。
“從來沒見過這么好的房子,聽說一個樓梯扶手、一個浴室精裝修就要花幾萬元,我們農村可以蓋一幢漂亮房子了!”伍家嶺村的農民老劉指指身后大片依山傍水的豪華別墅區說,“以前那里是菜地、山林和稻田,現在被圈起來建成別墅了。”
人行長沙支行行長繆曼聰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這不是別墅,是‘聯體房’。”
銀宏小區名義上應該是“解困房”。但是,記者卻很難將這個“莊園別墅”與“為解決職工住房困難而建的解困房”聯系到一起。記者在銀宏小區采訪時了解到,這里的戶型均為一棟兩戶的聯體別墅,獨門獨戶,臨山觀湖,皆配私家車庫;每戶面積大的超過230平方米,小的也有160多平方米。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該小區的水景湖泊就有六個,分別為月湖、桃塢泉、樟香泉、荷露泉、柳絲泉、杏雨泉,水域面積超過100畝,碧波蕩漾,垂柳依依。
銀宏小區不僅環境優美,容積率極低,其配套設施也是“大手筆”。所有干道均為柏油路面,路牙都用大理石鑲嵌。據物業管理公司提供的一份材料介紹,小區內綠化樹木多達上千種,所有草坪均為高檔地毯草,四時花卉有20多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記者甚至還發現一輛專門服務于小區的消防車。
別墅賣價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
“路是專修的,消防車是專用的,山水田園風光圈占到小區圍墻里是獨享的。這在全國商品化別墅市場上都很罕見!更值得有關部門關注的是,銀宏小區實質上是有關部門借商品房開發、委托代建之名搞的變相集資建房,如此豪華的莊園,能是個人買單嗎?”長沙當地知情的群眾提出了質疑。
對此,人行長沙支行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銀宏小區不是單位集資建房,而是商品房開發,都是職工自己出的錢。
但記者了解到,其所謂的“商品房開發”,不過是人行長沙支行找了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出面拿地、代做建筑,以方便報建,通過相關檢查,真正在幕后操辦的是單位自己。
真實的情況是,小區的規劃設計是請人做的,圈占的土地價格十分便宜,鋼材、水泥、金屬門窗等建材也是單位自己采購的,只是由委托的房地產公司負責施工,所以別墅造價便宜;再加上建筑商“只收建筑費用,給的是成本價”,所以最終該別墅的均價低于市價,每平方米的賣價連2000元都不到。
記者了解到,銀宏小區占地850畝,但只有310畝土地是征用的,其協議出讓價比較低;其它的500多畝山林、水面、菜地則是“以租代征”“承包”了50年,50年內農民無權處置這些土地,每畝地每年只能得到微薄的租金。而“以租代征”恰恰是國土資源部明令禁止的占用土地的違法行為。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譚秋桂對記者表示,像這樣以解決職工住房困難、改善職工住房條件為名,進行集資建豪華住宅,實際上是侵占公共資源、為小團體謀私利的行為,甚至是一種福利性集體腐敗。
同處一城,困難企業職工住房遇難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變相的集資建房在全國很多省市都存在,而且客觀上使得一些強勢部門和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擁有第三、第四套廉價住房。相比之下,國家政策中明確支持的“住房困難戶較多的工礦區和困難企業”卻因為缺錢等原因難以享受到集資建房制度的好處。
與人行長沙市支行同在一城的長沙市鉻鹽廠是一家停產企業,位于市郊湘江邊的三叉磯,有職工1000多人。記者到這里采訪時發現,職工們普遍還住在上個世紀70年代修建的單元樓里。樓道狹小,墻壁斑駁,紅磚裸露,雜草叢生。
留守工人龍某告訴記者,他們家三口人,就住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房齡已經30多年了。每次和家人望著湘江對岸繁榮的長沙城區,感覺反差很大,因為“我們只能看漂亮的房子,自己卻和好房子無關”。
長沙鉻鹽廠退休女職工吳亮云和丈夫、女兒、母親擠在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里。記者走進這套房子,發現里面陰暗潮濕,擺設十分陳舊。吳亮云退休工資只有400多元,家庭十分清苦,她說這個小房子還是20年前住進來的,現在買新房又沒有錢,女兒也沒有固定工作,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住上新房子。她說,廠里的職工曾經提出集資建房,她也積極響應,但是廠子停產后,就斷了這個念頭。
長沙毛紡廠的職工同樣面臨收入過低、住房緊缺的問題。這個工廠已經停產六年了,工廠里長滿了荒草,廠房里布滿了灰塵。留守職工金立偉說,工廠停產后,他只能拿原工資總額的一半。他目前和家人還住在工廠的集體宿舍,只有一室一廳,小得可憐。現在他焦急地盼望工廠修建住房,解決居住問題。
長沙毛紡廠工會主席王麗華說,工廠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過13棟住宅樓,解決了500多戶職工的居住難題,但這對于全廠2200人來說,還遠遠不夠。目前,全廠有74戶住在簡易工棚里,有62戶住在面積狹小的集體宿舍里,還有不少家庭兩家或幾家合住一套房子。她說,2006年,長沙市政府批準毛紡廠修建三棟經濟適用房,共168套,面積1.2萬平方米,但是依然是杯水車薪。(王文志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