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5日電 俄羅斯“大市場”關閉引起各界關注,中新網就此連線本網駐莫斯科記者田冰。
最新進展:中俄雙方磋商磋商達成三點共識
問:目前,事件的最新進展如何?
答:中國政府經貿代表團團長、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二十五日在莫斯科向媒體介紹了中俄雙方就俄方關閉莫斯科切爾佐夫斯基大市場問題磋商中達成的三點共識:進一步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深化中俄雙邊經貿合作;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莫斯科“大市場”關閉問題。
高虎城說,俄方在磋商中向中方正式確認了其為妥善解決大市場關閉問題所做的具體安排:第一,莫斯科市政府有關部門已制定并開始實施清理攤位和轉移貨物的具體方案,若出現華商合法的人身和財產受侵害事件,可通過已公布的熱線電話及時舉報。俄有關部門將根據舉報事實進行查處。市場管理方還提供醫療、交通及餐飲服務。截止二十四日,已有近萬輛貨車運出貨物。
第二,大市場所在地有關政府部門已制訂應急預案,成立了應急指揮部,部署了較為充足的警力維持治安,確保提供了合法文件的貨物安全、無阻礙地運出市場。
第三,莫斯科市政府表示,將為華商運出貨物的安置即建立規范市場提供必要的寫作和法律援助。市政府有關專門工作組負責商場和庫房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發布工作,并正在積極協調市屬商場,已妥善安置從市場撤出的中國商戶。
第四,莫斯科市政府商業和市場局擬于本月二十九日同俄羅斯中國總商會及華商代表見面,就貨物運出、存放和銷售及部分人員安置等問題進行磋商。
高虎城表示,中方將與俄方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努力,妥善處理大市場關閉給華商帶來的相關問題。
問:據你了解,中方代表團在俄期間主要開展了哪些活動?
答: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中國政府經貿代表團在莫斯科就俄方關閉莫斯科切爾佐夫斯基大市場問題與俄方進行多場不同層次的會見和密集工作會談。
期間,中國代表團先后兩次看望華商舉行座談,了解其困難和訴求,及時通報有關磋商進展情況。代表團還實地考察了切爾佐夫斯基等相關市場,了解華商貨物扣押、轉運存放和后續銷售等情況。
代表團中的浙、黑、閩、冀四省商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等分別看望了旅俄華商代表,轉達地方政府的親切慰問。充分溝通有關情況。
深層原因:與俄打擊腐敗提振輕工業發展有關
問:據你的觀察和分析,此次俄方關閉“大市場”的原因是什么?
答:對于俄羅斯關閉大市場的原因,中俄媒體眾說紛紜。其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政府與寡頭之間的恩怨或政治權力內斗。市場大股東ACT集團老板伊茲梅洛夫在俄羅斯遭遇經濟危機之際大手筆投資土耳其建豪華酒店,引起普京不滿。可以佐證的是,俄總檢察院偵查委員會發言人馬爾金就稱,ACT集團在市場內的經營活動引發了多起違法行為,涉及移民、民事、行政和刑事等方面。也有說法稱,普京想“敲打”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因為后者與伊茲梅洛夫過從甚密,并且是其酒店開業豪華慶典上的座上賓。
也有分析認為,其深層次原因是與俄打擊腐敗,提振輕工業發展有關。6月1日,俄工貿部部長赫里斯堅科在政府會議上就輕工業發展問題作報告時指出,目前俄輕工業領域形勢嚴峻,俄境內銷售的近半數商品是以非法途徑入境的,俄國家財政稅收每年因此損失6500億盧布,而非法進口的廉價商品也“扼殺”了俄輕工業,這種情況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更加嚴峻。普京在會上嚴厲批評有關部門打擊走私不力:“打擊走私活動的工作似乎在進行,但收效甚微。走私的結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誰坐牢了?”他同時不點名地批評說,在莫斯科市內一家市場去年就查獲了將近20億美元的走私貨,可是至今沒有得到處理。
一周后,俄總檢察長柴卡透露,普京所指的是去年在大市場沒收的近6000個集裝箱的貨物,價值20億美元。他同時表示,有些走私商品經檢驗對人身體有害,將通過銷毀等手段予以處理。俄總檢察院偵查委員會偵查總局隨即向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遞交建議書,要求其采取措施消除該市場的違法行為,并在一個月內給出處理結果。
但是不管處于何種原因,可以斷定的是,俄羅斯要拿“灰色清關”開刀了。
問:“灰色清關”屢禁不止癥結何在?
答:“灰色清關”是指通過非規范化渠道進行跨國商品貿易的通關方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后,俄商品市場供應極為匱乏,不得不從國外大量進口商品。由于俄海關清關手續煩瑣,關稅混亂,為鼓勵進口、簡化海關手續,俄海關委員會默許俄“清關”公司為貨主代辦業務手續。其早期方式多為“包機(車、船)包稅”,即由發貨人按整架飛機(車、船)載貨量向“清關”公司交納費用,由后者全程代辦報關、納稅、商檢等手續。
其主要操作流程是,發貨人向俄官員、商人乃至黑道成立的清關公司交納費用,后者與俄海關、稅務、商檢甚至邊防部門相互勾結,壟斷通關環節,以低于法定關稅水平的價格將貨物運入俄境。華商接到貨柜到港通知后,將提貨單交給清關公司,清關公司通過海關“內部人士”暗箱操作,為貨物快速通關提供便利,并以瞞報、低報、虛報貨品和貨值等方式“清關”、商檢,中間差價部分被各“參股”利益集團瓜分。清關公司將貨柜運輸到華商指定的倉庫,但不提供任何通關手續,海關、商檢、產地證明等必要文件更無從談起,從而使華商的貨物得不到法律保護,為日后被查抄埋下禍根。
“灰色清關”既嚴重危害中方企業和貨商利益,又造成俄方稅收流失,成為中俄民間貿易的瓶頸。徹底鏟除“灰色清關”的生存鏈,為正常清關提供便利條件,規范中俄民間貿易秩序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期。
自一九九八年以來,俄羅斯大規模查抄華商貨物事件屢屢發生。中方每次都進行了堅決交涉,但由于華商無法提供清關證明,難以通過合法途徑有效保護自身權益。中使館多年來十分重視保護華商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工作,但使館只能保護境外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并不能直接干預俄司法和執行機關的正常執法,不能保障華商的不法利益。
“灰色清關”這種非規范化貿易通關方式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客觀而言,華商長期以來在俄經商面臨著通關耗時費力、甚至刁難等障礙。而“灰關”幾乎壟斷報關環節,通關較快,費用較低,部分俄語不通、對俄報關程序和規定缺乏了解的華商往往心存僥幸,或者無奈選擇高風險的“灰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