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
最起碼有個遮陽的吧,別讓大家躲在這里。
解說:
在深圳,在這個沒有遮陽篷的公交站,等車的人們不得不在一個角落,共同分享這塊小小的陰涼。同樣,在一旁金屬質地的過街天橋,更是讓人無法駐足。在這個人均綠化率已經位居國內城市前列的大都市,在驕陽的考驗下,還是被曬出了一個又一個城市設施的缺憾。
但尚銘(《成都市城市熱島效應遙感研究》課題負責人):
這確是一個比較緊迫的問題,就是說我們目前城市化建設是非常快的,很多城市在最近十年到二十年,它是成倍地擴大,有些是成十幾倍的擴大,必然會帶來很多城市熱島效應的問題,更突出的是城市熱島問題會派生出其它一些環境問題。比如說大氣污染會加重,還會帶來一些衛生防疫等等這方面的問題,因此這個是必須及早加以重視的問題。
解說:
最近,一份成都城市到效應的遙感研究正式公布,研究顯示,成都熱導效應愈演愈烈,一定條件下,城區內外溫差可達8度,毫無疑問,這讓身處高溫中心的市民更加酷熱難耐,根據研究者的分析,熱島效應的形成與城市建設和改造活動密切相關。
但尚銘:
比如說城市建設的時候,我們城市的密集度,建筑密度應該適當,不應該是太密集,這是一個。第二個,假如說是我們在綠化布局上,在建筑材料上做一些相應的考慮,也會改善熱島效應。另外就是在我們的城市燃料結構上,還有燃料能源消耗上,加注意的話,也會有一些良好的效果。
解說:
以今天的北京為例,氣溫達到了41度,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也出現過這個紀錄,和那時的北京相比,看看今天的北京,車增加了多少,空調增加了多少,高樓增加了多少,人口又增加了多少,這或許就是北京地面溫度達到68度的原因。
最近,來自中國人口學會的研究數據,2015年,中國的城鎮人口將突破7億,會首次超過農民人口。顯然,對于眼下正快速發展的城市化,一場又一場高溫天氣,帶給我們的除了炙熱,似乎還應該有一個冷靜的思考。
主持人:
通常我們會覺得,生活在城市,比生活在農村更美好,但是在高溫天氣之下,這種情況似乎顛倒過來了,巖松怎么看?
白巖松:
我覺得一個高溫的天氣,反而會暴露出你的很多問題,暴露出的一個核心的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現代城市的建造者,其實不如我們的老祖宗更以人為本。話怎么說呢?比如說去廣州、去澳門、去香港、去南寧等等城市,你都會發現,它的老街是騎樓,什么叫騎樓呢?就是沿街的樓,到二樓這塊的時候,向外延伸出兩米來。因此你發現,老祖宗太聰明了,它下雨天的時候避雨,太陽熱的時候遮陽。還有我們過去很多的街道是適合人行走的,兩邊綠樹成蔭,都保護你。現在我們隨時看到的是玻璃幕墻,是水泥路面,因此外表好像很光線,里子很糟糠。
但是,這里就像剛才那個小例子,一個石凳建出來了,冬天冷,夏天沒們坐,那么它有什么用呢?如果你要多建一個遮陽欄,把凳子變成木頭的,也許真的就為人起作用了。最后你得出一個結論,建這個的人是不坐這個的,他在坐小汽車。
主持人:
是,巖松說的這些感受,相信每個人都成為體驗過,或者思考過。
再來聽一聽,一位城市規劃專家如何看待這樣的一個問題?
孔彥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城市建設管理中,實際我們更多的是要注意保留大型的規劃中有的這些綠地,因為在我們規劃的過程中,實際是已經注意了一些生態的廊道的設置,包括像北京市的八個街新綠地,第一道和第二道綠化隔離帶,都是為了保留城里跟城外的通風走廊。我覺得合理的城市規劃更重要。因為城市越大,就是它可控的內外交換的空間距離就越長,它交換的效果就越差,如果要是能控制一個合理的規模,在適當地增加綠地面積,增加植樹種草,喬木草之間的這種比例結合,應該會起到一個更好的效果。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也要盡量地保留一些自然的坑塘和裸土地。實際這些東西大家看著感覺像是廢棄的東西,實際它在自然生態里頭,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在調節城市的小氣候里頭,它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自然坑塘和裸土地,土壤和植被,它對土地熱量的吸收在熱平衡上做的貢獻跟硬質路面是不一樣的,它吸熱能力是非常大,它也能在調蓄雨水和滯洪方面也能起到作用。調節城市的小氣候上面,它能做的貢獻非常大。
主持人:
在節目開始之前,我跟巖松還在回憶,北京哪條哪條街道,曾經是竄天的白楊,曾經是筆直的銀杏樹。但是在那個時候,城市改造的時候,顯然當時的城市建設者認為,把樹砍掉,路修得寬寬的,是有利于城市發展。
白巖松:
先說北京一個好數據,其實北京的綠地的面積是在增長的。我相信全國有很多城市的綠地面積有是在增長的,但問題是,它長到了哪兒。所以有的時候數據不那么可靠。就像有的時候我們會說統計局的數字,我們的工資被增長了,但是綠地同樣是如此,你會發現在郊外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綠地,但在人們最常行走的城市當中,很多的大樹不見了,跟我們孩子時候的記憶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到處是水泥。只有雞蛋被放在水泥地上,被太陽燒烤的時候才有可能熟,扔在草上是熟不了的。為什么呢?舉一個數字,一公頃的綠地它所吸熱,能達到的能量在每天相當于189臺空調的制冷能力,當時水泥路面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會是反過來,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的時候,這個城市已經越來越給人帶來的一種惡性循環的可能,所說的惡性循環就是,越熱越要依靠空調,依靠這種科技的力量,越依靠科技的力量,它形成一種熱島效應,這個城市就變得更加熱。我不知道哪天會是頭?
主持人:
我們說提倡一個低碳的生活,比如說少開空調,把空調的溫度調高一點,但是在這么高溫的情況下,再去倡導低碳生活,似乎有點不切合實際了。
白巖松:
我們好像經常做節目的時候,最后實在沒招了,就說每個人能干什么,不能都指望每個人干什么,如果這個城市當中有更多的遮陽,溫度能夠適當地降一點,大家沒有覺得已經要了命了,他的空調就不會開那么低了,當然首先前提我們也倡議,每個人把空調開到一個你能接受的地步。如果真要特低了,對你的身體也不好。但是城市本身呢?我們城市的建設一個又一個,都在向著鋼筋水泥森林的方向發展,它是一個假森林,它不是真森林,只會帶來更糟糕的問題需要我們面對。
參與互動(0)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