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連續幾天,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不少地方的氣溫已經突破了40攝氏度,北京的地面溫度最高竟超過了68攝氏度。來自氣象部門的數據,這個時期,這個溫度,歷史罕見。一時間從北往南,全國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地方政府,都同步進入了緊急應對的狀態。
伴隨著炙熱的陽光,悶熱的空氣,交通、醫療、供電、供水,還有戶外工作人員的勞動保護,都面臨巨大考驗。有媒體評論說,高溫災害是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特有災害類型。如今,應是轉變對高溫天氣固有觀念的時候了。
高溫應對機制老舊缺失
面對高溫,很多地方政府提前啟動應對措施。在廣州,全市488個庇護站首次開啟高溫防暑措施,對于露天作業的工人,一些地方要求,高溫時要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氣溫達到37攝氏度時,每天中午11點到下午4點,嚴禁露天、高強度體力施工,并組織專人巡回檢查。
就在媒體和公眾高度關注高溫的同時,現有機制對高溫應對能力的缺失也凸顯出來。
洪水、旱情、地震等災害性天氣都有一套很成熟的應對機制。但是面對高溫的時候,到底該怎么應對,各個行業都不知道,連首都北京,也是臨時在這兩天才把高溫費增加了。目前仍在使用的應對辦法,是1960年全國總工會、衛生部、勞動部聯合發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這個暫行辦法已經“暫行”了足足50年。
關鍵不是錢是生命健康
很多媒體高度關注高溫天氣下所給的補貼,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表象上的問題。面對高溫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
比如說,北京的高溫補貼漲到了120元一個月,但很多的農民工就會就把它給攢起來。另外,花了這筆錢的用工單位,會不會認為已經發了這筆錢,就照樣用工了?所以,應該先保障高溫天氣下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接下來,讓錢來錦上添花。尤其是在高溫天氣下,該如何善待和保護農民工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應該是當務之急。
“無用”坑塘裸地不可替代
顯然一場罕見的高溫,正考驗著每一個人的忍耐力,同時也考驗著每一個中國城市。近日就有評論指出,對于高溫天氣,我們已經有必要把它看作是一種與現代化、城市化有關的特殊災害。而面對這種災害,我們也需要進行更加系統的應對。
最近,一份成都城市熱島效應的遙感研究正式公布,研究顯示,成都熱島效應愈演愈烈,一定條件下,城區內外溫差可達8攝氏度,根據研究者的分析,熱島效應的形成與城市建設和改造活動密切相關。
城市規劃專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彥鴻認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也要盡量地保留一些自然的坑塘和裸土地。這些大家看著感覺像是廢棄的東西,實際在自然生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調節城市的小氣候里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朱文海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