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首個襲擊我國大陸地區的臺風“康森”預計于7月16日夜到17日白天在廣東沿海登陸,臺風預警如何發出,海上船只和作業人員如何及時獲知準確信息、回港避險,請看報道。
15日10時,離臺風“康森”預計登陸時間還有40多個小時。
位于廣州市天壽路的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會商室內,由國家防總召集,廣東、海南等地三防辦參加的防御臺風異地視頻會議,正在緊鑼密鼓地舉行。
這次會議,遠非廣東防御“康森”的開端。早在半個多月前,監控預警—會商部署—應急準備等一系列“戰役”已在全省各有關部門和地區打響。
監控預警
信息發布間隔縮短,全省千余監測站點全速運轉
走進廣東省氣象局氣象監控中心,只見一個個電腦屏幕上衛星云圖不斷閃動,各種數據迅速變化;20多個預報員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不時拖動鼠標、敲擊鍵盤,記錄下一絲一毫的變化。
這便是監控預警的源頭,是整個臺風防御戰的“消息樹”。
“6月底,我們就在日常監控中發現了一些異常。通過應用數值方法和統計方法對當時整個大氣環流變化的分析,我們做出了初步判斷——一個強臺風正在生成,并極有可能登陸或影響廣東。我們馬上把這一情況匯報給省委、省政府和三防相關部門。”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梁建茵介紹。
隨著時間臨近,資料越來越詳盡,到了7月9、10日左右,氣象監測人員對臺風走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7月13日,氣象局啟動氣象四級應急響應;7月14日,響應達到三級。
“這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所有業務單位人員要配齊并24小時值班,所有領導帶班;其次,信息發布間隔更加頻密,平時24小時做兩次預報,這時要提高到6小時一次甚至3小時一次;此外,要加強監測,全省86個常規監測站點、1600多個自動監測站點都要高效全速運轉。”梁建茵說,15日下午,氣象部門還派出移動加密觀測點,到臺風可能登陸的粵西地區觀測。
此外,水文部門觀測水庫蓄水和河流水位;海洋部門密切監控風暴潮、海浪;國土部門預警地質災害、泥石流等。這些預警部門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在防總的統一平臺運作機制下,信息聯通、聯動反應。
會商部署
根據“康森”發展動態,應急響應逐漸升級
“消息樹”的消息不斷飛往省政府,由氣象、水文、海洋、漁業和國土等37個成員單位組成的廣東省三防總指揮部隨即啟動會商機制。
7月14日上午,圍繞“康森”未來發展動態,來自各部門的專家經過討論研究,決定于14日14時啟動防風Ⅳ級應急響應。
15日上午,在國家防總防御臺風“康森”異地視頻會議之后,廣東省防總接著召開全省會商會議,對防御工作進行全面周密部署,并根據臺風發展態勢,于15日9時將防風應急響應提高到Ⅲ級。
這已經是發現“康森”以來的第三次會商。
“我要值班,幫我打份飯!”中午,廣東省防總值班室內,工作人員任衛華高聲囑咐下樓吃飯的同事。“啟動了應急響應,我們就一刻也不能離開,必須24小時值守。”她說。
如果說氣象、海洋、國土等部門是臺風預警的“消息樹”,那么三防總指揮部辦公室就是指揮中心。
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賀國慶告訴記者,值班人員要密切關注各個部門匯總而來的臺風動態信息,并根據不同情況對各有關地區的防御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及時搜集各地匯總來的災情信息;在臺風登陸后,要調動指揮各地輕舟隊、潛水隊、直升機等展開救援和緊急搶險。
《嚴陣以待,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第2號臺風“康森”的防御工作》,13時,防總辦公室工作人員將這份簡報發到國家防辦、廣東省委省政府、省防總各成員單位、各地三防總指揮部等部門。
簡報傳真是辦公室對下指揮的主要手段,這樣的簡報,最多一天要發4份;記者還在值班室看到4個像電話亭一樣的小房間,那是用來接收來自各地的消息的。
應急準備
廣播、電視及手機短信及時提醒,海事部門發布預警信息4368條次
7月14日防風Ⅳ級應急響應啟動以來,廣東海事部門共發布預警信息4368條次。從15日7時開始,預計受“康森”影響較大的瓊州海峽,抗風7級以下的客滾船停航;17時開始,瓊州海峽已全面停航。
海事部門還充分利用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海岸電臺、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和手機短信平臺發布預警信息,提醒船舶及早回港避風。
像海事部門一樣,從7月14日下午啟動防風Ⅳ級應急響應后,廣東省各地已全面進入防御狀態,各級三防指揮機構和水文、氣象、海洋、海事等部門按照防御臺風的要求,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以及手機短信及時發布臺風預報預警信息,提高群眾的自我防范避險意識。
為確保萬無一失,14日15時,一個由國家防總選派人員和廣東省防總相關負責人組成的工作組一行6人開赴粵西臺風可能登陸的地點,進行現場督導。
廣東省屬三防機動搶險隊和民兵輕舟隊已做好了應急搶險的各項準備工作,可做到接令后半小時內能出動,一小時能到達搶險現場。
各地、各有關部門正抓緊落實防汛物資和組織應急搶險搶修隊伍,一旦出現險情可立即投入搶險。本報記者 賀林平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