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龍門要求官員對警示性問題做出書面回答的“廉潔自律保健操”,江蘇徐州設立官員上交購物卡券的“廉政專柜”,到四川眉山要求官員電腦屏幕安裝廉政圖片即“廉政屏!保有陜西咸陽公務接待餐定點定額定陪同人員的“廉政灶”,近期各地反腐新招接二連三?墒,新招推出,卻屢屢招致“不過是花拳繡腿”的質疑。
拋開就事論事的層面,問題的核心是:廉政建設要不要創新?我們要什么樣的創新?
時代在變,官員貪腐的手段、途徑都在變,反腐工作當然要與時俱進。那么,什么樣的創新才是有效的,才是“真刀真槍”的,才會贏得公眾好評?
清華大學廉政研究專家任建明教授總結了這樣幾點國際社會反腐敗創新上的共識:制定系統性的反腐敗策略,致力于從源頭根治腐敗;重視制度的執行,通過政策實施兌現反腐承諾;確立可持續性的反腐敗策略,更好地融合、激勵公眾參與;強調領導者的政治意志、反腐決心以及領導藝術對反腐敗的重要價值。應該說,這些對我國的廉政建設都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如果說上述新聞涉及的反腐新招因引發質疑而吸引公眾眼球,那么更有治本意義的廉政建設新政又有哪些呢?從新版黨員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到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還有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等等,今年反腐倡廉的力度繼續逐步加大,一條條劃定出反腐“高壓線”,凸顯了高層的反腐決心。
而媒體報道通常有一個規律,越是基礎性、常規的工作,越容易沉默于媒體關注的興奮點之外。比如,一些帶有治本意義的廉政制度出來,不可能立竿見影,因其減少了多少貪官,也難有量化結論。相對的,某地出了幾個有名有姓的貪官,“事跡”如何,很是一目了然,更容易吸引公眾視線。
如何評價廉政建設的成就?公眾更容易從直觀感覺做出判斷,但其中也糾結一些模糊認識,比如,是抓出的貪官越多越說明反腐的成功,還是抓出的貪官越少越說明廉政建設得力?
對高層推出的治本層面的廉政新政,公眾給予一致肯定。同時,對一些地方停留于治標層面的反腐新招,公眾屢屢質疑是不是過于苛刻?動不動就被指“作秀”,似乎不干事還好,剛干了點事,卻落個“吃力不討好”,沒有事半功倍之效,為廉政文化建設吹吹風不也是好事嗎?這也讓一些基層官員很是想不通。
這事得具體來看。有的反腐新招推出時“轟轟烈烈”,可效果實在有限,最后不了了之。一旦類似事情出現幾次,公眾就容易形成一種習慣性質疑;再一種情況,可能新招的效果還不錯,但媒體并未跟進報道,也給公眾留下虎頭蛇尾的印象。
撥開公眾屢屢質疑的浮云,類似問題更值得思考:
如何提升公眾對反腐的信心?年年兩會的熱點民意調查,反腐必在其中。可現實中,個別官員貪腐數字“屢創新高”,給公眾的感覺是,廉政建設似乎難見實質性轉機。因此,從什么樣的評價指標出發,客觀公正地對近年來的廉政建設做出評價?如何引導更多官員下功夫將治本的制度落實,而不是草草推出新招博得“轟動”?
一句話,反腐敗沒有捷徑可走。(劉文寧)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