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中國建筑師劉相誠:如何實現東西方園林藝術的“共通”?
(東西問)中國建筑師劉相誠:如何實現東西方園林藝術的“共通”?
中新社巴黎6月30日電 題:如何實現東西方園林藝術的“共通”?
——專訪中國建筑師劉相誠
中新社記者 李洋
近日,中國建筑師劉相誠的作品“幻之園”入選法國盧瓦爾河畔肖蒙國際花園節30周年紀念展,作為唯一入選的中國建筑師作品,受到業界關注和高度評價。中新社“東西問”就此獨家專訪劉相誠,探討東西方園林藝術實現“共通”之道。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幻之園”的設計思路是什么?如何實現東西方園林藝術的“共通”?
劉相誠:“幻之園”由三個同心圓構成,外圓環用繩索構成綿延的山巒意向,取自中國南宋末年畫家牧溪的傳統山水畫《瀟湘八景圖》中“平遠山水”筆法;中圓環種植竹子,幽篁疏影為游人提供行吟游心之地;內圓環用反光石子表達水的意向,增添光影和靈動的“幻境”之感。
我試圖用中國的意象和符號來闡釋本屆國際花園節的主題——“理想花園”。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山水意象代表田園式的生活理想、“自由不羈”的心靈理想和“天人合一”的社會理想。“梅蘭竹菊”是相關理想的重要意象,竹子在中國代表君子,是理想人格的符號;而幾何圓形不論在中西文化中都是完美的、理想的圖形,在中國更代表著一種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所以,我將山水、竹子、天圓地方的意象運用到設計之中,期望“幻之園”能夠在西方環境中傳達出東方哲學對理想觀念的完美詮釋,實現東西方園林文化的“共通”。
對設計者而言,一個理想的作品需要通過空間和設計本身讓參觀者的體驗最大化,超越特定文化符號,創造空間上的哲學漫游,引發跨文化的思考,在有限空間中激發參觀者對于哲學和空間的遐想。我通過動線、視角、光影,傳達穩定狀態下的不穩定性,目的在于引發參觀者在漫游過程中對變與不變、短暫與永恒的反思。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作品叫作“幻之園”,讓更多的西方參觀者在現場體驗之外有更長遠的啟迪:通過直觀展現人與自然的關系,體味其中蘊含的傳統中國生態哲學,也同時傳遞可持續發展觀和“韌性理論”。
中新社記者:您為什么采用牧溪的作品作為園林設計之源?出于何種考量將有關設計理念推介至國際花園展?
劉相誠:牧溪的畫作意象與“幻之園”的主題是相匹配的。牧溪以中國山水畫體現“理想”世界,而“幻之園”是通過山水意象來突出“理想”主題。
該設計首先由意境和體驗生發出深層次思考。《瀟湘八景圖》令人聯想光影煙嵐繚繞的“幻”的意境:云煙、光影的變化無常之境,令人動容。這種境界被普遍視為“禪境”。“幻之園”意圖創造出的普世性心靈體驗,以一種空間上的漫游體驗引發參觀者的思考。我也想通過這一“禪境”的設計向西方參觀者表明,中國是對“禪境”理念最早的詮釋者之一。
其次,是對牧溪繪畫藝術手法的借鑒。平遠、深遠、高遠法是傳統山水畫的透視技法,平遠則“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藝術效果。我們的作品立面上通過麻繩的長短變化演繹山勢起伏,再通過虛實相間的立面效果來塑造從近而遠的透視——觀眾從眼前的“山”可以望到遠處的“山”。
第三,在生態旨義方面的契合。《瀟湘八景圖》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人藝術心靈的一種高度樣式化的表達,其摹繪自然、安于自然,抒發江山暮色中的思歸之情,表達了中國建筑師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系的認識,也和我想傳達的生態環保理論相契合。
第四是文化傳播的愿景。牧溪是中國古代有重要影響力的畫家,他的繪畫傳至日本后,影響了上千年來的日本繪畫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彰顯全球影響力的典型例子。我們的團隊想向這樣的文化影響力致意,并試圖通過此次設計作品將東西方園林文化相鏈接,為傳播中國園林文化、促進園林文化交流而努力。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國園林藝術如何進一步有效融入國際園林藝術中?如何體現設計的“東方哲學”?“幻之園”對于東西方園林藝術交流有什么意義?
劉相誠:我認為在跨文化傳播中,不能僅限于對于符號的直接運用,要跨越藝術形式和文化語境,傳遞手法和符號背后的思想和意境。
此次參加國際花園節的作品要向參觀者呈現東方文化和哲學,我們在設計中融入了山水、竹子、天圓地方等傳統文化的符號,但這些符號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下才能夠被“解碼”。因此,我們在設計中思考的是,如何在多元背景下向不同文化的受眾傳達中國文化意涵。
我在設計中結合了中國園林中“借景”“障景”“步移景易”的營造手法,也援引了《瀟湘八景圖》中“幻”的心靈體驗,這些是東方式的、含蓄的、委婉的,我們通過現代性的形式來表現,如簡潔規整的直線、圓形等幾何表達。步移景異,引發變與不變的感悟,短暫和永恒的思考,這體現中國的老莊之道,也和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對于存在性的思考互通,這種體驗便是跨文化的。
在符號學之外,我們通過普世化的形式、風格設計,將中國古代哲學的意涵貫穿于作品。外國游覽者即使不熟悉中國文化符號,漫游于三個同心圓所營造的三重景致,依然可以體悟和收獲一場獨特的“幻之旅”。這一過程中,他們不會覺得東方的、中國的是一個“異”空間,而是更多地將這種體驗與自己的內心世界相關聯。我們要做的,是為觀眾們創造一個跨文化語境的對話和思考的機會,去消解文化之間的隔閡。
“幻之園”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跨文化實驗。起初我們擔心如此含蓄委婉的東方園林文化概念是否能夠引發西方觀眾的共鳴,被他們所理解。實際情況是,在建造花園的過程中,從主辦方到其他國家的參賽團隊,都對這一富于中國文化元素的作品表現出濃厚興趣,并在參觀后沉浸在幽遠深長的哲思中。法國南特建筑大學方面還專門邀請我造訪,以這一作品為切入點,開展關于中國園林文化和哲學的專題講座。相信通過“幻之園”,能與越來越多的喜愛園林藝術的西方觀眾進行互動和對話。
中新社記者:“幻之園”的環保理念如何與西方設計理念相契合?
劉相誠:“幻之園”的環保理念主要與西方的“韌性理論”相契合。“韌性理論”是國際前沿的城市發展理論,著眼于城市對生態、社會、經濟等內在壓力和風險的防御和應對,涵蓋公民健康與福祉、城市規劃與建設、應急治理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幻之園”的實際設計有多方面涉及到“韌性理論”。首先是生態共生。項目選用環保材料,建筑結構全木制,95%的建筑材料可回收,所用木材也全部來自法國本地。建造全程采用模數手工切割,降低建造能耗,打造低碳生活的里程碑。公共空間以竹林花草覆蓋,實現78%的綠化率,形成景觀內的生態微循環。
其次是經濟“韌性”。項目團隊盡可能減低建筑造價,采用易拆卸構架、可循環材料,展出作品從設計到施工僅投入12427歐元。
第三是參與式設計。本次項目實驗性地探索“市民共創”機制,邀請法國當地中學生,以社會實踐的方式參與創意和建造過程,激發青少年的建筑學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區參與感,同時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過程,讓法國學生了解中國園林的文化意涵。
“幻之園”所用麻繩一共有240根,每一根的高度都不同,我們根據《瀟湘八景圖》的意境通過麻繩的高低代指山巒起伏,事先標出240根繩索的設計高度,隨著天氣和自然環境的變化,物理狀態會變化,我們需要去順應這樣的特征,自然而然呈現出松弛、緊張和中間的過渡性。麻繩無論呈現出哪種狀態,都是一種現實性的體現,這就是我們想給觀眾展現的“韌性理論”的直觀體現。這部分也是“幻之園”設計中挑戰最大的部分。
中新社記者: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中法園林設計交流?對于未來雙方合作有怎樣的規劃?
劉相誠:“幻之園”是此次國際花園節紀念展上唯一入選的中國建筑師作品,體現了紀念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予以高度認可。通過紀念展我也與法國設計同行加深了交流。
今后的合作不僅限于園林,還包括建筑、景觀和藝術領域。我們會以花園節為契機,通過我的建筑設計事務所等平臺為中法建筑師、藝術家和學術界搭建更多的共同交流空間,包括會議沙龍、南特建筑大學的講座等,搭建起長期的項目和學術合作機制,進一步促進國際交流。(完)
受訪者簡介:
劉相誠,上海邑建筑設計事務所和法國Atelier-i創建人,曾任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創作主任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具有豐富的設計經驗,曾主持設計華為總部基地、赤峰大劇院、成都職教城等大型項目。其主持項目曾獲上海市勘察設計一等獎等獎項。其創辦的建筑設計事務所項目覆蓋城市設計規劃、各類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等領域,謀求聯合中法兩國高水平建筑團隊,增進中法兩國建筑創意和實踐的相互借鑒,以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為設計和創新賦能。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