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房寧:中國式現代化如何破解“胡煥庸線”難題?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中國式現代化如何破解“胡煥庸線”難題?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1935年,經濟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發表《中國人口之分布》,利用簡易的人口分布調查資料,測算出當時中國的人口分布密度,揭示出人口空間分布規律,提出了著名的“璦琿—騰沖線”概念。此后近一個世紀中,這條線成為研究中國國情的重要參考,更被中外學者稱為“胡煥庸線”。
“這是一個天才的發現,他(胡煥庸)用一個經濟地理概念集中概括和反映出中國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形象地刻畫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基本國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
房寧近年來通過實地考察,對“璦琿—騰沖線”進行再發現和再定義。他認為,中共二十大報告再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充分實際上是由不平衡造成的,二者亦互為因果。這條基本國情線的東、西兩側的人口與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是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基礎性原因。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研究胡煥庸先生留下的這一問題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探索“璦琿—騰沖線”沿線開發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將產生重大的歷史作用。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歷史上以“璦琿—騰沖線”為主要特征的人口分布差異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房寧:“璦琿—騰沖線”概念最早由胡煥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它通過尚且粗略的調查統計數據揭示出當時中國人口分布的巨大差異,即東側半壁約40%的國土上集中了90%以上人口,西側半壁約60%的國土上居住的人口卻不足10%。時至今日,基于更精準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璦琿—騰沖線”以東的國土面積約為38.12%,人口約為90%,西側的國土面積為61.88%,人口約為10%。
從當年胡煥庸先生的本意來看,“璦琿—騰沖線”就是一個反映中國人口分布的概念,但今天我們知道這條線的意義遠不止如此。今天,我們把“璦琿—騰沖線”稱為“基本國情線”,其在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基礎上更反映出中國經濟社會資源與自然資源在“璦琿—騰沖線”東西兩側倒置錯配分布的現象。一方面,中國的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主要分布在“璦琿—騰沖線”以東,而以水能、煤炭、光伏風能等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卻主要分布在“璦琿—騰沖線”以西。支持中國發展和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資源與自然資源沿“璦琿—騰沖線”兩側形成分割與反向分布。
中新社記者:有學者認為“璦琿—騰沖線”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從文明視角來看,“璦琿—騰沖線”是否也存在分界線意義?
房寧:這涉及更深入的問題。我們一直在關注“璦琿—騰沖線”,2012年就制定了第一個研究考察計劃,近年來開始實地考察。通過初步調查研究發現,“璦琿—騰沖線”作為一條人口不均衡分布的經濟社會斷層線,并非中國近代以來才有的現象,至少在秦以降就已存在。兩千多年來,“璦琿—騰沖線”是活動的,時進時退,南北、東西有很大的“擺動”。甚至可以說,“璦琿—騰沖線”的進退及其兩側古來不斷發生的沖突與交往,是中國、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及表現。
我們在考察中,特別是在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四川等地發現,這條分界線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有雛形,并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中原政權與西北游牧民族的不斷沖突與交往而不斷擺動,直到明清才逐漸穩定下來。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人口資源分布不均衡,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規律性現象。但與“秦嶺—淮河線”自然地理地貌和氣候分界線不同,“璦琿—騰沖線”并非單純由自然因素構成。
我們初步辨析和歸納總結出中國歷史上“璦琿—騰沖線”形成的五大自然—社會因素,除了學界通常談論的地理地形、環境氣候、生產方式等因素,還包括政治軍事和文化因素。
首先,從地理、地形看,“璦琿—騰沖線”總體上處在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過渡地帶,從北到南先后經過第二階梯中部,從大興安嶺前沿經過蒙古高原前沿、黃土高原東南地帶、四川盆地西緣一直到云南抵達青藏高原的腳下。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將這條線稱為“美麗中國的中脊帶”,這更多是從地理地形的維度來看“璦琿—騰沖線”。
第二,從環境氣候看,“璦琿—騰沖線”沿線的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上下,東北和西南兩端降水相對較多,從平均降水量來看沿線大部分地區都屬于干旱和半干旱氣候。“璦琿—騰沖線”大部分地區的無霜期在160天以下,許多地區在120天左右,甚至有的不足100天。
第三,從生產方式看,歷史上較長時段內,“璦琿—騰沖線”的東北、西南兩端基本上接近于無人區,而中段沿線基本上是農耕與游牧兩種生產方式的分界線。
我們現在的認識已超越上述這三種因素,政治、軍事及文化因素也很重要。“璦琿—騰沖線”實際上與中國自古以來不斷修建的萬里長城關系密切。由秦至清的兩千多年間,長城在秦、漢、宋、遼金、明等朝代經歷過不同位置,有秦長城、漢長城、宋長城、遼金長城、明長城,歷史上中國人口分布界線的移動與上述長城的進退基本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導致人口分布界限的還有文化因素。當年窩闊臺即汗位后,蒙古貴族本想在剛占領的北方跑馬圈地,以游牧代替當地的農耕生產方式。但熟悉華夏文明的耶律楚材堅決反對蒙古貴族的主張,在他的強力游說下,蒙元政權最終選擇了承認和保護中原農耕文明的政策,并積極恢復文治。耶律楚材改變蒙元政權的政策,體現了一種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文化力量。
在“璦琿—騰沖線”的形成和擺動過程中,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民族關系。及至清代,長城沿線終于從進退征戰,轉變成貿易交往、人員往來、文明交流。康熙皇帝曾說:“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長城內外、“璦琿—騰沖線”沿線附近的各民族得以通過商貿的形式互惠互利,實現了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堪稱中國政治文明的偉大成就。
中新社記者:通過實地考察“璦琿—騰沖線”,您提出,沿線區域是未來中國工業化“第二波”和現代化發展的“新邊疆”“前沿陣地”。這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有何戰略意義?
房寧:中國正處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我們曾通過對亞洲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比較研究發現,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諸多亞洲國家的社會結構隨之發生重大轉變,而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超過65%甚至達到70%時,就會完成社會轉型,實現高水平的現代化。因此,65%的城市化率應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測試指標。
今日中國也面臨這一問題。根據測算,如果以目前正常的發展速度計,中國每兩年可提升城鎮化率約一個百分點,到2035年中國同等國民待遇城市化率可達65%。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三角洲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分別達到68.61%、63.22%、70.85%,而西部地區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有57.27%。由于資源稟賦與環境承受力呈現反向分布,就更需推動構建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來打破這種不平衡,進而實現更為均衡的新的發展格局。
“璦琿—騰沖線”綿延數千公里,沿線經過8個省區的26個地級市(州、盟),幅員93.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9.72%;沿線區域擁有耕地約1959.32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4.52%;沿線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人口的近5%。同時這一區域蘊藏著巨大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中新社記者:“璦琿—騰沖線”概念提出至今,近90年時間里這一現象并未發生實質改變。這是否意味著胡煥庸的難題很難破解?
房寧:作為基本國情,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近20多年來中央采取了東北振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等諸多國家戰略,做出許多努力,但要破解這一難題卻非一蹴而就。根據我們的研究,通過普惠性政策支持,很難在東北、西北、西南這些經濟相對落后區域建立起新的增長極,要破局還應繼續增強相關戰略、策略和政策的針對性。
我們認為,開發“璦琿—騰沖線”的基本策略應當是在沿線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地點,建設一批高起點、采用新技術,符合“雙碳”目標的,有利于發揮當地經濟稟賦的新產業,并以此聚集人才、吸引投資、形成市場,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建立新格局,實現新發展。
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我們看到“璦琿—騰沖線”沿線具備一定基礎的城市已有長足進展,成為新格局建設的新星。其中最引人矚目且具典型意義的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已形成西部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極,加之達州市、萬州區、開州區組成的“萬達開”統籌發展示范區,在西部地區形成兩條新經濟帶,為整個東北、西北、西南以及中部的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新興經濟帶對新技術、資本及勞動力的需求更多、空間更大,未來“璦琿—騰沖線”沿線區域的開發將在中國協調、平衡、綠色、可持續的新發展格局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房寧,政治學家,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原所長、原黨委書記、研究員,四川大學講習教授。現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徒步運動協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多次參加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要調研和理論文章寫作工作。2010年9月,為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講解《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2013年4月,為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第5次集體學習講解《我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房寧倡導“向實求學”、用腳底板做學問。2017年曾徒步全程考察京杭大運河,2021年開始實地考察“璦琿—騰沖線”。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