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莫毅明:中國數學研究如何借助國際交流飛速提升?
中新社香港1月30日電 題:中國數學研究如何師夷長技飛速提升?
——專訪香港數學家莫毅明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1980年,莫毅明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期間,遇到了首批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他們一邊汲取新知識用于推進自己的學術研究,一邊將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介紹回國。莫毅明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推動國家數學發展的動力和夢想。
不久前,莫毅明獲得2022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他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回溯自己的數學夢,也梳理中國數學如何從改革開放前的落后狀態,師夷長技,奮起直追,取得豐碩成果。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可否談談您是如何踏上“數學之旅”?這一過程中,是否有對您影響深遠的人?
莫毅明:我父親對數學感興趣,我很小的時候就希望做一些對中國有貢獻、對中華文化以及文明有貢獻的事情。我小時候資源很少,都是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看,或者看高我一級的姐姐的課本。那時候數學剛經歷改革,從舊數學過渡到新數學,我恰好是在這個關口,我姐姐那一年還是念舊數學,我就開始念新數學,她的舊數學教材我就拿來念,是比較以解題為中心的,比如平面幾何,我非常感興趣,也非常著迷。我既學了非常有內容、比較古典的數學,也受到新數學幾何集合論與數理學邏輯的影響。
我中學的那位老師水準應該是教大學的,他編寫的教材用新數學的語言把舊數學的內容放進去,還把一些新數學里的基礎數學內涵較早地講給我們聽,比如線性代數、概率論等。我離開香港的時候數學根底已經比較扎實了,范圍比較寬,也比較深,所以到大學的時候馬上就可以學習研究院的課程研究了。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作為一個數學家,為何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也如此重要?
莫毅明:在很多大學,學數學可以拿文學碩士,也可以拿理學碩士。其實,做數學需要有很多靈感和創造力。因此,有人把數學看成是在文科和理科的中間。
很多數學家都有別的能力,比如同時也是音樂家、畫家等,而我就對文學很感興趣。一個人如果對世界了解得比較寬,自然靈感來源就多了一些。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理解數學之美?跟別的學科相比,它更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莫毅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這是華羅庚的名言。數學的美是一種比較抽象的美,是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敘述一個真理,特殊的例子可以一個一個情況去解決,看通以后可以幾句話就把很多的努力總結起來。它的美就在于簡潔,而且要貫通。
在數學的世界里面,要解的問題總比能解答的人要多。所以,只要有人類,數學這個學科就會存在。這個追求過程無窮無盡,這也是吸引我的一個方面。
中新社記者:從宏觀角度來看,您認為數學研究需要怎樣的環境?香港和國家整體的數學水準,跟世界最高水準相比如何?
莫毅明:數學要發展,要有很多有動力和夢想的人。1980年,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那段時間遇到第一批中國留學生,他們非常有動力地去學新的東西,一方面是自己做研究,另一方面是把這些新的內容介紹回國,我也一早就參與了這個行動。當我在斯坦福大學寫完博士論文后,第一個學術項目就是到中國科學院做了一個月的演講,從學生的角度把一些比較新的東西介紹給他們,也是在那個場合,我開始認識一些后來的合作伙伴。
今天跟1980年比較,中國在數學領域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說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果,在某些數學領域達到了世界水準,人才也是輩出。我對中國數學的發展充滿信心。
要讓中國的數學水準提升得更快,研究的環境、交流的環境是重要的,需要有一個開放的環境,比如數學研究所舉辦研討會或者數學會議,我們應該尋找更多機會跟國際上各方面優秀的人才分享彼此的研究靈感、成果,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或許可以找到新路徑,我個人也得益于有這種機會。
中新社記者:您在香港和海外都擁有讀書、執教的經驗,您認為中西方在數學研究和相關人才培育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莫毅明:可以從大學學習中看出一些區別,中國可能比較重視每個領域的基礎課程,這受到考試制度的影響。國外的考核方式靈活一點,我也吸收了這些經驗并嘗試在香港大學的教學設計中實踐出來。舉個例子,研究生水準的課程,除了讓他們去做一些習題,我還會利用口試形式。
在做研究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能力提出問題,也能夠對別人提的問題作出比較迅速的反應。做研究往往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問題,所以需要在別人的知識的基礎上構思一些新的想法去做新的題目。說一百句別人知道的話,比不上說一句別人沒有說過的話。現在中國教育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有表達自己的機會,我個人試圖讓學生在表達自己的過程中,找到新的方向或者解決問題。
中國的數學文化很著重解題,解題是很重要的,但要創造新的方向是要綜合各個方面或者有嶄新的想法。這種能力應該是通過別的途徑獲得的,跟有經驗的合作者交流是很重要的,我非常鼓勵國際上的合作。
中新社記者:您于2022年10月當選香港科學院副院長,也是香港第五位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科學家,您對未來加強香港和內地的科研交流與合作有何想法?
莫毅明:香港科學院涉及到很多別的學科,香港在哪一方面可以更表現自己,讓全世界知道香港在自然科學方面是站在世界的很高的水準,這些都是需要照顧的地方。讓香港科學院受到世界重視,這一點很重要,不純粹是數學學科范疇的問題。
至于學科的建設,比較自由的交流形式是最好的,前幾年當然是因為疫情的緣故交流有些困難,盡管可以通過網上形式,不過有很大的區別。數學非正式交流很重要,要是有一個訪問學者,你跟他有共同的研究興趣,如果他有機會哪怕一兩個禮拜跟你討論,能夠達到的效果也往往遠比開一個會好。
現在我可能更重視年輕人的培養,數學傳承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個團體不是很大,學問在不斷創造的同時也會流失一些學生,如果沒有辦法傳承的話(數學研究)可能就會停下來,別的團隊會在這方面開展工作,中國可能就會失去一些有代表性的數學研究的發展方向,所以這種傳承是很重要的。我希望未來數學研究在發展新的方向的同時,要保證一些已經在國際上有高水準的項目能夠不斷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莫毅明,香港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副院長,致力于多復變函數論、復微分幾何與代數幾何的研究,于去年榮獲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是香港第五位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科學家,通曉多國語言。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