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中國焦點面對面】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

        【中國焦點面對面】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


        視頻:【中國焦點面對面】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電 題: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

          ——專訪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闞楓

          今年春節前夕,一組有關中國人口的統計數據引發輿論熱議:截至2022年末,中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近61年來中國首次人口負增長。

          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也是影響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當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首次迎來人口負增長,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在消失?這個負增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又如何找到新機遇?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邀請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進行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負增長”后,中國人口紅利仍在

          中新社記者:“人口負增長”意味著什么?中國會不會就此正式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周期?

          杜鵬:人口負增長是指總人口數量開始減少這一標志性轉變,其源于生育率的下降。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2.1,2.1也被稱作世代更替水平,即低于更替水平就相當于已經踩下了人口增長的剎車,或早或遲就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因此,中國人口負增長起因于30年前,只是到了2022年,直觀的數據才顯示出真正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國人口負增長,它還伴隨著出生人口首次少于1000萬這一事件。觀察歷史,1963年中國出生人口接近3000萬,10年前都還在1500萬人以上,2022年降到了956萬。未來的幾十年,中國可能都要處于人口負增長狀態,只是速度快慢問題。

        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邀請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右)進行解讀。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在人口結構中曾獲得哪些好處?“人口紅利”是不是真在消減?

          杜鵬:我們的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口紅利是經濟學概念,它不僅取決于人口結構,更關鍵的因素是能不能充分利用人口機會窗口。改革開放前,中國勞動力就非常豐富,但這并不是后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本身充分釋放了中國人口數量和結構的優勢,這才創造了人口紅利。我們說如今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基于三方面原因:

          其一,中國勞動力數量仍然非常龐大。到2022年,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8.76億,規模依然龐大。

          其二,中國在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大國。中國8億多勞動力中,絕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增長到近11年。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076萬,而中國一年新增就業人口在1300萬人左右,如果實現充分就業,絕大多數新增就業人口都是高教育素質人口。我們的勞動力數量可能在未來一些年出現緩慢下降,但勞動力素質在提高,這給我們充分利用龐大的高素質勞動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其三,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體制機制在進一步完善,可以不斷促進勞動力供給和就業需求更好匹配。促進城鎮化過程中,農業剩余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到城鎮,實現了更有效的人力資源配置。

          因此,必須看到,我們依然有龐大的勞動力隊伍,有更好的勞動力素質結構,有更完善的機制使高素質勞動力更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所以人口紅利依然存在。

        政策放寬,為何有些年輕人不愿生孩子?

          中新社記者:去年8月,國家衛健委曾刊文談到,低生育率成為影響中國人口均衡發展的最主要風險。這里的“風險”主要包括哪些?

          杜鵬:人口負增長后,一方面人口總量特別是勞動力數量在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在老齡化,特別是未來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加速趨勢。

          “少子”是人口負增長最主要動因,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關注未來幾十年中,生育率能否得到有效提升。這個“提升”不是恢復到一二十年前的狀態,而是首先使它不再進一步下降,同時,使有生育意愿的人們能夠充分實現生育意愿。

          導致出生人口減少的相關因素,如果我們不能夠在未來5-10年盡快解決,可能人口負增長就會進入加速過程。而從長期來說,雖然人口增長總會進入到一個負增長階段,但我們還是要力爭生育率不出現急劇下降,不出現出生人口數量長期低迷,這樣才有利于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資料圖:醫護人員照看嬰兒。孫瑩 攝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不斷調整優化生育政策,釋放生育潛力。那么,政策調整后,出生人口為何不升反降?為什么現在有些年輕人不愿生孩子了?

          杜鵬:生育率下降背后有多方面因素。第一,社會保障普及后,養老不再僅依靠子女,人們的生育觀念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第二,醫療衛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在提高。如今,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8.2歲,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已經超過80歲,這也對生育水平產生了影響。人口結構變化以后,年輕的育齡人口在減少,所以在同樣出生率的情況下,每年生育的人數也在減少。

          第三,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中國女性就業率非常高,女性要去平衡生育和職業發展的關系。

          第四,教育水平在提高。我們常說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趨于下降,這里有觀念的變化。同時,教育時間延長,初婚初育年齡也隨之推遲,職場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的代價會更高,這也會導致生育人口數量下降。

          綜合來看,育齡婦女人數在減少,初婚初育年齡在推遲,離婚率、不婚率也在提高。同時,年輕人也會遇到工作和生育之間平衡的難題。這些因素疊加,使得2022年的出生人口數創下了新低。

        “量的優勢”與“質的優勢”

          中新社記者:當“少子老齡化”成為常態,人口結構的“一減一增”之間,中國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杜鵬:我們在進行全面的準備。早在2006年,國家層面就已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此后又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共二十大報告將“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放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部分進行部署。從實踐來看,這些年我們也在不斷探索解決“一老一小”難題,諸如不斷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進教育公平等,減輕年輕人在孩子擇校、課外輔導等方面的焦慮或撫育成本。

          此外,養老措施發揮作用與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關。家里的第一個孩子,一般老人會照看,如果第二個孩子還讓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時間全部用來為子女照看孩子,這就提出新挑戰:老人是否愿意幫助子女承擔撫養責任。

          跟養老一樣,這里會涉及很多社會保障問題,怎么促進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年輕人優待,怎么解決老年人的異地醫保問題等等,這些方面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相關措施。

          當然,政策路徑上已非常清晰,但政策落地實施,還要有幾年時間才能夠看到真實成效。

        資料圖:家長騎車送學生返校上課。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中新社記者:應對“少子老齡化”,國際上不少國家已有探索,我們能從其他國家獲得哪些經驗或教訓?當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杜鵬:近年來,我們也在借鑒一些國家鼓勵生育的相關措施。但是,總體上來說,我們需要做的,一是戰略重視,要從戰略上關注和促進生育率的提升或穩定;二是綜合施策,不能單從某一方面著力;三是博采眾長,不同國家的好經驗,要結合自身國情進行取舍借鑒。歸根到底,中國還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中新社記者:最近,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談到,通過提高個體勞動者的生產率來解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問題。中國人口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轉變,需要在哪些方向重點著力?

          杜鵬:首先要明確,我們不是擔心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不夠用了,而是更關注龐大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勞動力群體,能不能獲得與自己相匹配的就業崗位,使勞動力供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當然,與此同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方式也會越來越關注于靠技術密集型產業去促進未來的發展。

          羅奇的觀點也非常重要,他強調個人要素、全要素的生產,也就是我們不能簡單比較勞動力數量,更要比的是勞動力素質、勞動力結構以及現代化的發展模式。

        圖為杜鵬。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

          中新社記者: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稱,印度將在今年4月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如何找到機遇?

          杜鵬:人口數量第一、第二,本身沒有優劣可言,我們沒必要過分關注人口規模排第幾,而更應關注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更有利,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否在持續提高,更應關注人口結構變化會帶來哪些優勢與挑戰。優勢方面,無論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還是人口城鎮化進程,與印度相比,我們都高得多。挑戰方面,我們的生育率較低,人口老齡化較快,也意味著在社會保障方面,要花更大力氣去提升生育水平,解決托育養老問題、教育公平問題、地區間城鄉間差距問題等等。因此,不必拘泥人口數量的排名,我們必須看到過去40年,特別是過去10年的發展成就,從而利用自身優勢和發展勢能,立足人口國情,去走好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完)

        【編輯:劉湃】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日韩国产片三区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不卡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