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南北如何攜手共進?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南北如何攜手共進?
作者 王濤 鄭嘉偉
區域協調發展是全國兩會的“熱詞”之一。除東西協調發展外,南北攜手共進也是代表委員們今年關注的重要話題。
練好“硬功夫”
在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科技學院院長梁麗萍看來,城市集群是縮小城市間發展差距的重要路徑。當核心城市經濟體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必然產生輻射與外溢,從而帶動周邊城市經濟增長。京津冀在科技實力、資金保障、產業結構、人才儲備等方面基礎雄厚,應充分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為北方經濟注入活力。
“南北差距最初主要是增長速度差距,目前已演變為增長速度差距和發展水平差距的一個綜合體”。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魏后凱表示,由于體制機制不活、產業結構調整慢、產業鏈條較短、精深加工不足、新興產業發展滯后等原因,東北經濟不景氣。未來北方必須把底兜住,在振興東北和支持甘肅上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財力。
提升“軟實力”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表示,北方必須補上營商環境、思想觀念等“軟實力”的短板。在他看來,好的營商環境應是“做事不求人、用權不圖好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不只是政府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企業也要有拼勁、闖勁。
余淼杰說,當人口、資源的紅利漸消,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就是擁有一個廣闊的國內大市場,北方要敢于打破市場分割現象、破除區域貿易壁壘,積極融入和建設統一高效的國內大市場,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自由地流通運轉,讓經濟活躍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黃寶榮建議,北方借鑒南方城市營商環境改革與創舉中的有益經驗,結合自身經濟發展優勢,持續優化現有營商環境,同時還要深化公有制經濟改革,加強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攜手“齊步走”
多位委員指出,北方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工業體系完備、勞動力充足;南方產業結構偏輕偏新,外向型經濟特征突出,產業生態更加完善,市場化程度較高,更適合新興產業與創新型經濟發展。這種差異恰恰給它們攜手“齊步走”提供了廣闊空間。
黃寶榮表示,未來南北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協同,促進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關鍵在于科學統籌、整體協調南北各區域的經濟資源優勢,加強優質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
黃寶榮說:“一是加強南北區域各級政府間的有效合作,特別是加強‘飛地經濟’建設,通過共建園區,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共建共享共贏;二是南北因地理位置、歷史原因、政策因素等形成了各自的經濟發展特色,未來應加強南北區域特色經濟的整合發展,發揮互補作用。”(完)
- 專題:2023全國兩會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