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名家坊|喬葉:從城市到鄉村,文學如何書寫當下的中國?
中新社烏鎮11月20日電 題:從城市到鄉村,文學如何書寫當下的中國?
——專訪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喬葉
中新社記者 高凱
11月19日晚,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在千年古鎮烏鎮頒獎。五位獲獎作家之中,喬葉是唯一的“70后”,也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70后”女作家。
喬葉的獲獎作品《寶水》出版于2022年底,小說講述了太行山深處的寶水村由傳統型鄉村轉變為以文旅為特色新型鄉村的故事,書中“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個章節如同一幅長卷,在四時節序中將當下中國紛繁的鄉村生活娓娓道來。
喬葉表示,《寶水》是她寫得最有耐心的一部小說,動筆創作前曾用七八年“跑村”和“泡村”。《寶水》講述的是鄉村故事,但與曾經的鄉土文學相比,更呈現出當下中國城鄉之間方方面面的碰撞交融。
中新社“東西問”日前專訪喬葉,請她講述自己作為一位小說家如何看待文學對當下中國的書寫,如何看待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現狀。
現將采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寶水》的創作初衷是什么?
喬葉:我從小在河南鄉村長大,十幾歲離家到外面讀書求學,開始了一個“逐漸離開”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來說,文學創作的本質就是回憶,不斷回望自己走過的路。我三十多歲開始寫小說,四十多歲以后才越來越認識到故鄉的意義。鄉村是我精神上的一個“根”,書寫鄉村是我必然的一個“回望”。
另外還有一個“顯性”的契機。2014年我到河南南部一個名叫郝堂的村莊參加文學活動,那時候我已經遠離鄉村很久,在村里看到好多村民一邊種水稻、干農活,維持著農耕生活,同時也開始做生意,開民宿和飯店,接待各方游客。我看到了鄉村新的生機和意趣,不是“空心化”的鄉村,和我童年記憶中的鄉村也不相同。
郝堂村的生態非常完整,村民也在城鄉流動過程中遇到很多變化和問題,比如邊界感、契約精神等。鄉村正在發生的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型,也是文化、思想等很多方面的轉型。我感到中國當代鄉村的發展是很活潑、流動的,鄉村的各種文化旅游項目吸引著城里人,交通和各類信息的發達也讓鄉村人對城市生活有了非常多的了解。與此同時,雙方在這種邊界越來越模糊的交融中碰撞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中新社記者:您在獲獎感言中說“很年輕的時候,我很不愿意讓自己的小說中顯示出鮮明的鄉土氣和女性指征”,能談談您在這方面的轉變因由嗎?
喬葉:年輕的時候特別怕被“框住”,更多的是想擺脫束縛,可能正是因為出身農村,加上河南的鄉土文學傳統本來就很強大,我很想有一些完全不一樣的創作。女性身份也是如此,我早年很認同中性寫作,怕被性別所束縛。但實際上,當一個人全力克服某些東西的時候,恰恰證明這些因素有著強大的影響。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慢慢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狹隘,如果說鄉土有局限、女性有局限,難道城市和男性就是沒有局限性的嗎?所謂“有沒有局限”“是不是束縛”,其實要看創作者本身的把握,作家對事物是否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是否以更大格局去觀察和理解社會。所以這幾年我一直在不斷地“回歸”和“認領”自己的本性。
中新社記者:中國文學中有鄉土寫作的傳統,《寶水》被很多評論家認為頗具東方敘事美感,您怎么看自己的寫作特色?
喬葉:我本人十分看重細節,認為不僅是小說,包括散文都是由細節決定的。細節之中有神靈,如果一個宏大的觀念缺乏細節來說明,是沒有說服力的,沒辦法“落地”。甚至越大的想法,在寫作中越需要小的切口。
只有走到鄉村內部仔細端詳才能發現,生活蘊藏著一部怎樣豐沛豐滿的小說。鄉村正發生巨變,而所有巨變都必須附麗在細節里。這細節又由無數平樸之人、微小之事構建,如同涓涓細流終成江河,其中的每一滴,皆為“寶水”。
此外還有情感,文學動人的地方就在于文字的感情力量,我希望能寫到很多人內心的鄉村,觸發真正的情感共鳴。
中新社記者:當代中國哪些元素最能激發您的創作沖動?在文學創作中您會做怎樣有針對性的素材積累?
喬葉:生活本身有足夠的豐富性,深入生活是永遠有效的,素材無窮無盡,尤其在中國,特別不缺好故事。我最篤信的創作路徑是“到現場去”。“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
《寶水》是我寫得最有耐心的一部小說,前期曾用七八年的時間“跑村”和“泡村”。我希望小說里的“寶水村”在無數新時代鄉村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所以“跑村”就是多看鄉村樣本。從家鄉河南到江南,再到大西北和西南,我走訪了不少鄉村。
“泡村”主要是深扎在河南,我確定了三個長期觀察點,有空就去住,和村民保持密切聯系,就算不能去當地住的時候也一直保持這種聯系。這個過程很重要,熟了以后,鄉親們很多話都能敞開講。有沒有真的深入農村,這太重要了,沒深入但自認為深入了,這個誤解就會很可怕。
中新社記者:您有多部作品被翻譯為多個語種,推介到英國、西班牙、俄羅斯、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您如何看待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現狀?
喬葉:中國文學“走出去”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文學作品是帶著溫度的、充滿感性的,對于增進中外了解能發揮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中國文學“走出去”和外國文學“進入中國”存在輸出和輸入不對等的情況。外國文學中的經典翻譯自不必說,最新的各品類作品也往往會很及時地被翻譯成中文,很快就會出現在各地的書店里,這本身是件好事,中國人一直很有學習精神。但相較而言,我們有很多優秀作家的作品還沒有很及時有效地傳播出去。這是一個漫長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很有耐心地向前推進。(完)
受訪者簡介:
喬葉,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出版小說《寶水》《最慢的是活著》《認罪書》《藏珠記》及散文集《深夜醒來》《走神》等多部。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2022中國好書、北京文藝獎、十月文學獎、春風女性獎、小說選刊年度大獎、百花文學獎等多個獎項,多部作品被譯介到俄羅斯、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