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陳海泉:中國醫學專家如何為人類健康貢獻智慧?
中新社上海11月21日電 題:中國醫學專家如何為人類健康貢獻智慧?
——專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教授陳海泉
作者 范宇斌
當前,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醫生走上國際醫學舞臺,他們在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言,在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在國際會議上凝聚共識,也受邀到一些發達國家做手術演示……中國醫學專家如何在國際醫學舞臺上貢獻“中國智慧”,并攜手外國醫學專家共同造福人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進行深度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醫學專家參與國際醫學交流、參與國際醫學診治共識制定的現狀如何?
陳海泉:隨著醫學的進步,經驗醫學逐漸轉變為循證醫學,但并非所有問題都能開展臨床研究,一些問題需要制定專家共識,這種共識僅次于指南。
過去,這些指南或專家共識都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如,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每年發布的各種惡性腫瘤臨床實踐指南,得到全球臨床醫師的認可和遵循。此外,還有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指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指南等。
過去20多年,伴隨中國對外交流日漸頻繁,中國的臨床醫學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中國醫學專家開始參與各類指南或專家共識的制定。近年來,中國抗癌協會等機構也更加重視此類工作,希望能夠規范醫療行為,為世界醫療事業提供中國智慧。
今年5月,我受邀在第103屆美國胸外科學會(AATS)年會上發表《肺磨玻璃結節管理專家共識指南》。這意味著,來自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讓國際醫學界能更加理性地認識肺磨玻璃結節這一早期肺癌,從而更為科學地進行臨床管理。
這一專家共識跳出了胸外科,延展到內科學、介入科、放射科,凝結了多學科意見。同時,專家組成員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一專家共識的達成說明了中國醫學專家在現代醫學的研究已經能夠影響全球。
中新社記者:包括胸部腫瘤在內的惡性疾病長期困擾著人類健康。對高發的腫瘤疾病診治,中國醫學專家與外國醫學專家達成了怎樣的診治共識?
陳海泉:進入21世紀以來,胸部腫瘤高發,男性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類癌癥首位;女性的肺癌發病率、死亡率分別位居各類癌癥的第二位、第一位,肺癌對人們的生活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全球醫學專家都非常重視肺癌診治。
在上海開展篩查研究發現,早期肺癌以磨玻璃結節為主,而且患者人群以不吸煙的年輕女性為主,歐美肺癌高發人群以抽煙、高齡人群為主,兩種群體非常不同。
磨玻璃結節的肺癌近年來成為醫學界的熱門問題。我們團隊在2008年前后加入了早期肺癌篩查計劃,當時在全球相對較早地認識了磨玻璃結節的肺癌。我們研究認為,有部分肺癌沒有淋巴結轉移,那么淋巴結就不需要清掃,而且早期也不需要做肺葉切除。
我們發揮腫瘤醫院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特色和優勢,并聯合病理科,通過術中冰凍病理判斷患者病灶是原位癌還是微浸潤癌,以此來指導精準選擇手術切除方式。這項研究在肺癌外科手術領域是一個非常大的創新,是對過去傳統肺癌手術方式的革命性創新。
我們團隊2023年提出“治愈窗口期”概念。對于持續存在但無進展的磨玻璃結節,不建議首次發現就立即手術,可以進行一定時間的隨訪,不因“一刀切”手術影響患者職業或生活軌跡。如果持續存在且緩慢進展,當預估壽命大于自然病程,可以手術;如果預估壽命小于自然病程,則應避免過度治療。
此外,我們團隊還提出了“微創手術3.0”理念,即以“器官微創”為核心,整合“切口微創”和“系統微創”的治療理念。其中,“器官微創”是指盡可能地“少切肺”和“保留正常淋巴結”。
這些理念的提出,既是臨床進步,也是理論貢獻,我們把臨床知識上升到一種學說、一種理念,并進行闡釋和創新,亦是對科學的一種貢獻。上述由中國醫學團隊對磨玻璃結節的肺癌開展的系列研究成果,領先世界,并達成《肺磨玻璃結節管理專家共識指南》,得到國際醫學界認可。
中新社記者:中國醫學專家在國際醫學舞臺上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陳海泉:近年來,我們團隊不斷推出圍繞肺癌研究的系列成果,包括關于冰凍病理指導亞肺葉切除的研究,寫入歐洲腫瘤醫學會肺癌診治指南;“微創手術3.0”理念讓肺癌淋巴結清掃“因人而異”的選擇標準有據可依,這些都在逐步讓“中國方案”推動肺癌診治的“全球共識”,助力提升患者的治療水平和生活質量。同時,我們也正在進一步推動國際醫學界對肺磨玻璃結節背后更多疾病機理的認識,從而為臨床診療提供更為精準的指導和判斷。
未來,中國醫學專家應思考如何把臨床優勢轉化成學科優勢,總結出更多科學創新成果,制定更有效的診治方式,幫助病人活得更長更好。只有這樣,由中國醫學專家參與制定的各類指南或專家共識才能獲得更多引用,中國醫學專家才能在國際醫學舞臺擁有更大話語權。
中新社記者:中國醫學專家應如何促進世界醫學進步?
陳海泉:中國醫學專家必須和外國醫學專家共同取長補短,交流互鑒。中國臨床醫學近二十年取得突飛猛進發展,得益于中外醫學界的充分交流。雖然在某些臨床技術上,中國已取得世界領先水平,但在一些疾病的認知、原創性診療技術等方面,中國醫學專家依然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空間,而從“0到1”更加需要中外醫學界一起努力,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對于中國醫學專家來說,應以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把每項工作做好,保持開放心態,促進中外醫學交流。(完)
受訪者簡介:
陳海泉,復旦大學胸部腫瘤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首席專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美國胸外科學會(AATS)會員、會員發展委員會委員、教育委員會委員、胸外科臨床實踐標準委員會委員、GGO肺癌處理專家共識主席;歐洲胸外科醫師協會(ESTS)會員;英國皇家外科學院(FRCS)資深會員。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