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呂志奎:廈門筼筜湖治理為何受國際關注?
中新社廈門2月21日電 題:廈門筼筜湖治理為何受國際關注?
——專訪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呂志奎
中新社記者 龍敏
2023年12月,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莫尼來到中國廈門筼筜湖畔考察時表示,筼筜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范例,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柬方學習借鑒。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筼筜湖綜合治理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價為“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和管理示范項目”,進行全球推廣示范。2021年10月,筼筜湖生態修復作為中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文明論壇主題四——“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生態保護修復”論壇。
廈門筼筜湖治理為何受國際關注?有何中國智慧?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呂志奎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詮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如今,筼筜湖是廈門的一張城市名片。過去,筼筜湖是怎么樣的?
呂志奎:筼筜湖,位于廈門島西部,舊稱筼筜港。漁船入夜停靠,燈火綿延?!白類墼滦背甭浜?,滿江漁火列筼筜。”“筼筜漁火”,便是廈門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廈門經濟特區設立后,經濟建設大力推進、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逐漸擴大。由于地處城市核心區,筼筜湖周邊集聚了上百家工廠,不少是污染嚴重的化工廠,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沿著明溝排放至水體。
由是,筼筜湖生態急劇惡化,赤潮頻頻出現。路人經過無不掩鼻,汽車路過要提前關窗,環湖住戶常年窗戶緊閉。從昔日盛產魚蝦淪為令人“惱火”的臭水湖,筼筜湖治理成了民之所盼。
中新社記者:筼筜湖的美麗蝶變,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治理之路?
呂志奎:筼筜湖治理不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典范,更是廈門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筼筜湖治理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4年至1997年),面對日趨嚴重的筼筜湖生態問題,廈門市早在1984年便開始實施截污方案,但推進速度緩慢。
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關于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會議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廈門實際的筼筜湖生態修復治理之路。
第二階段(1997至2011年),從20世紀90年代起,廈門開始以打造國際大都市為目標的系統工程,筼筜湖治理取得新進展。1993年至1999年,廈門啟動以“截流新增污水,保證防汛排洪安全”為目標的第二期綜合整治工程。2000年至2009年,廈門開展以“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污水,改善筼筜湖生態環境”為目標的第三期綜合整治工程。2009年至2016年底,廈門開展以“晴天污水不入湖”為目標的第四期綜合整治工程。四期綜合整治結束后,筼筜湖基本實現了治理目標,生態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第三階段(2012年以來),幸福河湖成為中國河湖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廈門以構建高質量的湖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導向,先后修訂頒布一系列法規文件,為筼筜湖區保護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目前,廈門已出臺了《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廈門經濟特區河湖長制條例》。
幸福河湖的高效能治理,離不開社會的參與和協同。2020年8月,廈門市河長制辦公室與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等共建廈門河長制研究院。2022年11月,廈門市幸福河湖促進會成立。
中新社記者:筼筜湖治理為何受國際關注?有何中國智慧?
呂志奎:河湖生態保護與治理是廈門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重要一環。從“一潭死水”到碧波蕩漾、百鷺齊飛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從昔日遺憾消失的“筼筜漁火”到今天更加耀眼的“筼筜夜色”,筼筜湖30多年來接續整治保護,實現了從點到面、從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
筼筜湖治理不僅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為“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和管理示范項目”向全球推廣,還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文明論壇。
筼筜湖之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樣板,更是一扇美麗城市窗口。透過這扇窗窺見的,是廈門堅持高質量發展的高度自覺。成功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依法治理與系統治理的關系、政府治理與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的關系,深藏著美麗中國建設的獨特密碼。
城在一湖綠水青山間,濃縮著中國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轉型的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和生態治理之變,見證了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生動實踐。筼筜湖治理實踐,生動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筼筜湖治理為全球城市生態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中國智慧。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內涵之一是要堅持人民至上和問題導向,善用系統思維和制度優勢統籌水生態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分清主次、因果關系,找出癥結所在。
中新社記者:當下,中國正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促進“人水和諧”。應如何汲取西方經驗,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呂志奎: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球治理的重大議題,事關人類社會的前途命運。從世界范圍看,全球生態環境面臨資源環境容量超載、風險分配代內和代際雙重不公、公眾環保自覺意識不強三大挑戰。
西方各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形成了大量經驗,資源節約是根本,全民行動是基礎,激勵約束是關鍵,法治建設是保障。
學習汲取西方經驗,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前亟須抓好三件事:
第一,強化各項制度執行力。要確立權威高效的制度執行機制和監督問責機制,使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從靜態紙面上“動”起來、“活”起來,促使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和落實為治理效能。
第二,擴展生態文化影響力。天人合一、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的生態文明觀。因此,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在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推出一批生態文化產品,促進生態文化繁榮發展。
中國應形成家庭、社區、學校、社會和政府五方協同聯動機制,把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文化全面融入日常生活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國民教育體系、社會交往體系和政府治理體系,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全民行動體系;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和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觀,多渠道建立生態文化傳播體系,加快形成全民全社會生態自覺。
第三,增強中國話語表達力。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做好,更要說好。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念的規范性話語重構和重塑進程中,具有國際影響、贏得世界尊重、豐富人類文明的美麗中國、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和自主知識體系的堅固基石。
這就需要從理論上向世界講清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背后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和組織力量,向世界闡釋清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及其創造的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全面提升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話語國際傳播效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思想和中國話語成為全球治理話語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完)
受訪者簡介:
呂志奎,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MPA)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應急管理科學》雜志編委,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咨詢專家,廈門市河長制研究院副院長,參與編寫《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叢書,參與起草《廈門經濟特區河湖長制條例》,出版專著三部,科研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社科優秀成果獎。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