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中全會)錨定創新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彰顯系統性前瞻性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錨定創新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彰顯系統性前瞻性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21日全文公布。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從一項項教育、科技、人才領域改革舉措中,可看出中共對科技創新的更高期望和更大投入。
在《決定》中,“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被置于“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之后進行闡述,在內容擺布上居于突出位置。《決定》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海燕表示,這突顯了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高質量發展不僅依賴于經濟增長速度的提升,更強調經濟增長質量、效率及可持續性。而實現這些目標,離不開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尤其需要從體制機制上確保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她指出,《決定》對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改革進行了全面、深入闡述和部署,體現中共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系統性思考和前瞻性布局。
系統性思考在于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統籌把握。
中共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進行統籌部署,集中表達。此次《決定》又進一步明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并提出具體舉措。
“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基礎,科技是教育和人才的引擎,人才是科教融合發展的成果。”王海燕說,統籌推進改革,可以進一步打破教育、科技、人才各領域之間的壁壘,從根本上改變資源分散的局面,讓創新資源更大效率地發揮作用,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更大合力。
圍繞這三個方面,《決定》聚焦育人、聚人、用人、留人等環節,提出具體改革舉措。例如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中,提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中,提出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提出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一系列舉措旨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在王海燕看來,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高水平人才支撐科技創新,先進科技水平推動產業升級。三者有機結合,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前瞻性布局體現于更注重前沿科技攻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王海燕認為,《決定》對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安全給予更大關注。
對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等措施。在此基礎上,此次《決定》進一步深化、拓展。王海燕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國家科技發展與戰略安全的必然選擇”。
尤其是圍繞加強基礎研究,《決定》提出,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等。王海燕表示,這些措施旨在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在國際科技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服務于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發,《決定》在教育、人才發展方面亦做出相關安排。如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
王海燕指出,這些舉措著眼于提高教育質量,也是在為未來的重大科技創新提供堅實人才基礎和人才儲備。
“總體而言,《決定》中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改革舉措,是對當前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長遠布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王海燕說。(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22日 17:48:39
- 2025年01月22日 17:23:26
- 2025年01月22日 15:00:25
- 2025年01月22日 13:56:45
- 2025年01月22日 13: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