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學著成了“關門弟子” 高校本科專業迎來“大洗牌”
“沒有2025級的學弟學妹了,專業停招。我們真成‘關門弟子’了。”前不久,在遼寧一所高校讀廣告學的余明(化名)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則帖子,稱老師在課堂上告知,此后自己所在專業將不再招收本科生。余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學校還未公布撤銷本科專業布點的官方信息。但對于學生來說,仍感到不小壓力。
今年,多所高校陸續宣布擬撤銷本科專業布點,如四川大學擬撤銷音樂學、表演、動畫、保險學、廣播電視學等31個本科專業布點;蘭州大學擬撤銷藥物制劑、中藥學、教育學3個本科專業布點;重慶交通大學擬撤銷地理信息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3個本科專業布點……
高校本科專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9月2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表示,12年來,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教育部開展了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今年共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
今年本科專業進入密集調整階段,不少曾經的“熱門專業”因無法與市場經濟發展匹配被逐步撤銷。與此同時,一批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的新專業興起,深度交叉融合專業開始轉型升級。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多位高校教師、管理者與學生,深度探究大批本科專業“退場”背后的調整邏輯是什么?教師、本科專業未來將會如何“布新局”?
學著學著成了“關門弟子”
得知所讀專業將被撤銷后,成了“關門弟子”的余明自嘲從此“沒有考研壓力,只有生存壓力”。他打算利用即將到來的寒假時間多去企業實習,把策劃案寫作等課堂知識用到實踐中,不斷打磨技能,為就業做好充足準備。
同樣在重慶一所高校就讀的大三學生張丹(化名)也得知了自己所學的廣播電視學專業將被撤銷的消息。她發現雖未有官方文件出臺,但是學院官網上已經找不到該專業介紹。她細細對照過新一屆本科生的課表,發現課表中新增了不少與智能傳播相關的課程。張丹和同學們感覺:學院的專業調整還處于過渡狀態。
在采訪中,不止一位在其他高校就讀的學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盡管自己所讀專業并未被撤銷,但是與其他專業合并重組改名后,繼續招生。
“學科專業的調整優化,歸根結底就是要保障專業設置質量,引導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房海蓉告訴記者。
專業調整是高校教學的常態。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劉海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學校一直在主動調整本科專業設置,對于部分本科專業布點先停招,再進一步申請撤銷。目前,該校已撤銷了材料化學、政治學、行政學等本科專業布點。
“學校調整本科專業的依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判斷專業是否滿足國家戰略以及東北振興的相關需求;二要看專業是否跟學科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劉海波提到,學校在專業調整中不斷突出院校特色,如強化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等船海學科優勢。
北京交通大學亦是如此。據悉,近5年來,該校新增了智能裝備與系統、數字經濟、智能運輸工程、智能建造等多個新專業。
針對近年本科專業調整的大動作,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辦公室執行主任、山東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申樹欣在一個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從專業調整的規模幅度和速度來看,文科專業一直動作明顯。近年來,文科撤銷專業的數量逐步增加,部分學校撤銷了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等專業,新增了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在推動新文科建設過程中,增加專業的同時,也對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進行撤銷或者停招。”
今年2月,教育部在其官網發布《關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此次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專業點,新增1673個、撤銷1670個。工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的專業點增加數量位居前三,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的專業點數量相對減少。從學科門類看,工學所涉專業點數量最多,有1322個,占比39%,這與工學作為第一大學科門類的基本情況相呼應;從區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專業點有1802個,占比53.17%。專業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更趨理性。
回顧本科專業調整的過往,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鄔大光記錄下這樣一則故事:2016年某所大學最先拉開了“砍”學科和專業的帷幕,當時的廈門大學也曾有此“動議”。一位老領導曾與時任廈門大學副校長的鄔大光溝通此問題。鄔大光的回答是:之前大量增設新專業是正常的,現在開始“砍”專業也是正常的。
治理專業不適配的問題越來越迫切
今年,1670個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被集體撤銷,吳巖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調整力度應該說是空前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今年在多個論壇中發現,本科專業如何滿足市場需求的話題成為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前不久,在重慶舉辦的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多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直言,需抓緊解決專業適配性問題,以本科專業布局為抓手,加速調整其與市場的供需關系。
鄔大光在論壇上提出:“要重新認識高等教育和社會的關系,就是供需關系;重新認識我們的專業;重新認識我們的管理;重新認識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方案、特征。”
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鄔大光認為如今大學的課程、教材、教學方式嚴重落后于企業的科技發展水平。此外,部分高校仍要求老師必須按照教材講解,不能脫離教學大綱,這會導致老師們“越教越舊”。
他認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從產業鏈的思維來判斷,學科專業是否對應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人才需求。此外,還要擺脫專業目錄限制,讓專業適應市場需求。
站在地方高校的維度,西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楊俊輝也有類似感受。地方高校與當地的支持和發展緊密相關,需要依托區域行業特色和優勢,提供匹配度高、適應性強的人才,但如今卻面臨諸多挑戰。具體來說,在專業設計方面普遍存在培養方案陳舊化和同質化,結構不優、適應度低、動態調整滯后等問題。
近年來,楊俊輝每每走進教室課堂聽課,總會發現學生抬頭率低,對教師講課的內容聚焦度低,“區域教育資源整合不夠,教育理念相對滯后,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制約著地方高校發展”。
今年,在教育部的多份文件中,專業調整的動作越來越大,指向性越來越明顯。
今年3月底,教育部還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其中一大明顯變化在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以下簡稱《專業目錄》)要每年更新。高校本科招生專業要按照新公布的《專業目錄》執行。而此前,《專業目錄》更新時間間隔較長。此外,通知強調,連續5年停止招生且無在校學生的專業,原則上應予撤銷。
教育部前不久印發的《關于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與就業相關的“紅黃牌提示制度”,即加強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優化,主動布局新興學科專業,擴大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布點,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
房海蓉認為,要引導高校有序淘汰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連續5年停止招生的專業往往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社會需求,相應領域人才缺口小、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弱,撤銷本科專業布點是及時響應社會發展及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變化。
“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對于文科來說,也感受到壓力。”多年擔任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辦公室執行主任的申樹欣認為,未來推進文科教育的著力點在于,人才培養能否與國家戰略需求形成適配。未來,她希望推動文科教育“脫虛向實”,培養實戰型人才,創新體制機制從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一場本科專業的“暫停”與“復盤”
當“靴子”落地,本科專業布點被撤銷,這無疑給任課教師帶來不小震動。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孫利軍和他的同事們已經提前經歷過一次本科專業布點撤銷的完整周期。2021年,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根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評議結果,撤銷中國人民大學編輯出版學的本科專業布點。
作為編輯出版學的任課教師,孫利軍見證了一個專業“由熱變冷”的完整過程。2003年左右,隨著出版行業蓬勃發展,各大出版社爭相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招錄應屆畢業生。彼時,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家出版社就能吸納50多位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出版社迎來了大發展,該專業學生也有了很多求職就業的機會。”
當出版行業對人才專業化、復合化要求越來越高,編輯出版專業的畢業生應聘編輯崗位變得越來越難。“法律編輯需要具備法律知識,經濟學編輯需要懂經濟學。如果學生只是掌握編輯出版專業知識,沒有相關編輯崗位學科背景,那么很難滿足出版社的用人需求。”孫利軍和同事們發現,編輯出版學的辦學思路需要調整。
中國人民大學編輯出版學的授課教師由學校專職教師和業界教師組成。2021年,該校編輯出版學本科專業布點撤銷后,業界教師不再前來授課,學校專職教師的授課安排調整為學校和學院公共選修課程的講授,以及傳播學出版方向碩士生的培養。
3年過去,今年11月中旬,2024年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交流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會議提出,要貫徹落實《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強出版專業和學位點建設,推動共建高校積極設立出版碩士和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優化設置出版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
“市場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從未消失。”孫利軍把該本科專業布點的撤銷看作是一次專業的調整優化,這并不意味著該專業的徹底消失。如今,孫利軍正在參與學校出版學科專業的碩博士招生籌備工作。根據政策和市場需求,未來學校要培養大批拔尖出版學術人才和優秀出版實踐人才。
“現在的辦學吸取了之前的經驗教訓,在培養思路上更符合社會的需求。‘暫停’招收本科生實際上給了該專業一個思考和調整的過程。”孫利軍說。
多所高校在撤銷本科專業布點的改革浪潮中,正不斷調整、優化、創新培養方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課程項目化、數字化、綜合化的改革正在進行,改變傳統知識教授方式,用項目形式串聯起課程內容,打通不同課程的知識點。劉海波提到,撤銷本科專業布點后,部分教師會轉崗教授相近專業的新課程。但從整體的專業布局調整來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在黃河科技學院這所民辦學校里,一套數字化平臺被開發出來,可以支持課程體系、課程評價等內容建設,以市場專業人才需求的反饋為引導,協助新版教學的展開。“如果全靠老師去全面實施(新版教學)難度非常大。”黃河科技學院執行董事、副校長楊保成說。
在一場論壇上,西南交通大學原副校長、現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馮曉云提到,從2015年起,西南交通大學在探索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淘汰“水課”,大規模開設跨學科的專業課程。
作為跨學科課程創新改革研究虛擬教研室的主任,馮曉云帶領團隊以西南交通大學的學科特色為中心,組建了共同體,吸納100多所高校的1000多名教師加入,實現課程入駐、課程分享、教學共讀、教學研究等4個板塊內容共享。
馮曉云說,他們有一個愿景,通過建設跨學科教學共同體,不僅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跨學科課程,也可以幫助教師突破學科與專業邊界。
以產業為導向的專業布局新態勢
今年,在北京一所高校的招聘會上,一家新能源研發公司的招聘人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公司正在加大固態電池的研發力度,更傾向于尋找實踐能力強并取得成果的碩博畢業生,便于入職后能快速上手。另一家從事勘測設計的研究院招聘人員多年參加校園招聘。該人員告訴記者,近兩年公司將人工智能作為核心戰略方向,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如產品經理崗位的招聘中增加了對人工智能知識的考察。
市場在變,需求在變。為應對就業市場發展的新需求,多所高校紛紛布局產教融合的新方案,加強專業教育與產業的適配性,讓“企業出題,高校答題”的改革方向更顯著。
“要改參觀實習為實戰實習,真刀真槍練,讓學生深入體驗、服務企業。”湖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彭育園介紹,在產教融合方面,湖北工業大學加強產業學院建設,拓展產教融合途徑,完善產教融合機制。如今湖北工業大學已建成多個產業學院,包括芯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數字藝術產業學院等;“沃德班”“敏實班”等校企合作班也相繼成立。
彭育園表示,湖北工業大學為對接區域重點產業的人才需求,新增了10個新工科專業,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26個傳統工科進行轉型升級,增開社會急需的“微專業”,實現九成以上專業與湖北省十大重點產業的緊密對接,八成以上專業與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對接。
“要拆除‘隔墻’建專業,推倒‘圍墻’辦大學,跨越‘城墻’謀發展。”在一場論壇上,溫州理工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周文龍提出,要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深化校城互動融合。在溫州理工學院,圍繞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溫州市“5+5+N”產業體系,新增人工智能等12個新專業;打破院系和學科專業壁壘,出版國內首部教育知識學圖譜版AI數字教材,促進教育學等學科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在課堂上,如何將專業與產業相結合?廣州醫科大學金域檢驗學院副院長鄧小燕給出的思考是,首先要把專業標準和職業標準進行“對標”統一,產業老師與高校老師共同圍繞產業需求、行業需求來撰寫教學大綱。具體的做法是,把企業老師引到傳統課程里面,圍繞行業工作路徑,讓現實問題復現到課程中,打破教材固化的知識體系,結合臨床工作的路徑進行重新整合。
人才、項目、產業等成為本科專業布局趨勢里的關鍵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斗政策法規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楊君琳多年來從事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在“北斗工程”中,楊君琳見證了不少年輕人的成長成才。“把青年人才苗子放在艱苦條件和復雜環境中,放到處置突發事件和執行急難險重的任務中,去唱主角、挑大梁、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磨煉意志、錘煉作風。”
而要培養出肩挑擔子的年輕人,楊君琳認為隨著科技的創新突破,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越來越重要,這對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她說:“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重大任務為牽引,既要注重多學科的培養,又要突破專業領域,通過建立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跨組織聯合培養的機制,推進政府、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跨界合作,一體化培養人才,在科研、生產、管理實踐中培育和發現人才。”
以“北斗工程”為例,楊君琳認為,在項目中通過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創新競賽等活動,為融合型科技人才構建交流平臺,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共同培養能解決關鍵難題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今年,“一破一立”“一撤一增”,一大批本科專業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格局正在加速調整。
“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即將步入2025年,《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目標如今已近在眼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見習記者 李思 實習生 梅藐(中國青年報)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