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雷鋒精神”消失,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沙坪壩區副區長劉江龍提交提案,建議將“雷鋒精神”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江龍表示,在社會文明日益發達的今天,“雷鋒精神”卻被人們日漸忽略,甚至有的年輕人不知道雷鋒是誰,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學習雷鋒已經從人們日常生活的自覺自愿行為,退化成充滿形式的紀念行為。
不容否認,作為人名和名人的“雷鋒”漸漸被遺忘了,學習雷鋒的活動也在有序的組織中,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的異化。但我們能否就此說,雷鋒精神就隨著雷鋒這個符號而遠去了呢?如果我們明白,雷鋒精神與雷鋒有著必然的聯系,但同時又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精神財富,就應該明白記憶中的雷鋒雖然遠去,但人們行為中對雷鋒精神的踐行未必減少。事實上,在偶像輩出的年代,雷鋒難免會變得陌生,但只要雷鋒精神永存,何必太在意人們的這種遺忘?
雷鋒精神的核心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為社會多做有益的事,這種精神難道在現實中已經銷聲匿跡了嗎?如果是,為何我們在2008年的冰雪災害中看到了志愿者的身影,在汶川地震中看到了不計其數的志愿精神的光芒,在北京奧運會的組織中看到了中國人的熱情與好客?這些精神其實就是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的表現。雖然,每個人都不是雷鋒本人,但從行為的表現上,每個人又都是雷鋒。雷鋒精神未必要在紀念雷鋒的活動中表現,雷鋒精神也不用在組織學習的行動中體現。對于社會而言,雷鋒精神就是人們之間相互扶助的精神,就是每個人為社會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精神。
既然,雷鋒精神并沒有消失,何必要通過申遺的方式對其加以保存呢?且不論雷鋒精神不符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就算雷鋒精神符合申報標準,而且順利地通過了申報和審批,靠申遺也很難將一種精神發揚光大。因為,精神的生命力不在于書本的記錄,不在于榮譽的獲得,而在于它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自覺。如果真想讓一種精神在現實中充滿生命力,就應該看到這種精神的現實表現和遇到的問題,為其轉化為行動創造條件。
現在,雷鋒精神更多以志愿者服務社會的形式體現,我們所說的志愿精神、公民意識,可以看成是雷鋒精神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雷鋒精神強調為人民服務,公民意識強調的也是參與,是服務。其實,我們根本不必糾纏于具體的概念,不必非要分清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到底是屬于雷鋒精神還是公民意識,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服務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任何的名詞都只是空洞的符號而已。
既然現階段公民意識與雷鋒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一樣的,既然公民意識已經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并蓬勃發展;那么,如果真想讓人們記住雷鋒、記住雷鋒精神,倒不如思考如何去養成人們的公民意識,讓每個人都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自覺,讓每個人都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這種著眼于現實的思考,比申遺更有助于雷鋒精神的傳承、發展。(乾羽)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