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多元化
有關專家學者認為,一些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發表自己的不同主張和看法,體現了社會的多元化進步和理性寬容。既要了解重視這種思想動態,也不要視其為洪水猛獸,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消化、容納和整合多元化思想。
在當前社會矛盾凸顯的情況下,人們由于社會背景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往往對矛盾的由來作出不同解讀和提出不同解救之策。因此,需要防止極端派思潮撕裂社會,造成兩端對立,避免“不走到絕路絕不回頭”的歷史陷阱。
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費爾德領導的小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兩級傳播論”,即:某個理念往往先從無線電廣播和報刊流向輿論界的領導人,然后再從這些“意見領袖”流向大眾。換句話說,不能影響“意見領袖”,就難以有效影響大眾。在互聯網、手機短信的新媒體時代,對經常擔當民間“意見領袖”的知識分子,尤其值得各級黨委政府關注和重視。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報告,中國網民的主體是30歲及以下的年輕人,這個群體占到網民總數的68.6%,超過2/3;從文化程度看,高中學歷比例最大,占到39%。有關專家認為,隨著網民規模的擴大,網民的學歷結構正逐漸向中國總人口的學歷結構趨近。這一組數據表明,網民的年齡和文化程度低于傳統媒體,因此在輿論醞釀和發酵過程中,更容易受到民間“意見領袖”的影響。黨和政府如何主動與這些“意見領袖”溝通,準確把握、正確引導互聯網輿論,成為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接受采訪的部分學者認為,現在民間“意見領袖”雖然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中國社會,在一些問題上走入偏激,盲目地贊成或反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與主流話語間缺乏交流、對話,主流話語也缺乏對他們經常性、正面性的訊息傳遞,雙方溝通不暢,互相理解不足。
尤其在關注公共政策的知識分子群體當中,目前在傳統政治理論以外已經分化出幾種具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派別。部分長期研究知識分子問題的專家指出,這些不同派別在學術上的爭鳴值得鼓勵,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對于政府傾聽各種聲音、避免決策偏頗也有積極影響;但同時要避免不同派別的知識分子群體被“標簽化”為某個特定的社會階層或利益集團“代言人”,否則這些在學術和輿論引導力上占有一定優勢的“公共意見領袖”,可能會擴大國內社會群體之間的裂痕。
同時,有關學者建議,針對網上出現的各種社會思潮以及各種錯誤觀點和模糊認識,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析事明理、解疑釋惑;積極探索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
此外,需要堅持用正確的改革方向凝聚多數人的思想。與西方知識分子更多強調獨立于政治之外,通過批判來推動社會發展不同;我國的知識分子群體歷來更加強調“建構”,主張通過主動參與政治來改變社會,因此對政治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更高。知識分子對改革的方向和方案十分敏感,特別是涉及公共利益領域、社會建設領域的改革,所以,相關方面的改革究竟堅持哪種方向,把握怎樣的節奏,方案如何制訂,都需要充分發動知識分子參與進來討論集思廣益;只有他們參與越多,認同度越高,改革的思想震蕩才會越小。這也是落實“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關鍵之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