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教授怎么評價把人推下去這個老漢的做法,因為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是在為民除害,因為他覺得有越來越多的人去阻塞交通,影響了其他人的生活,你怎么評價?
王錫鋅:
對于推人賴伯他的行為,我覺得可以從法律上,以及從心理層面這兩個層面來做解釋。其實法律層面的解釋是非常簡單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推人老伯在主觀上,他動機上可能是想,用他的話說是好心,但是他可能應當意識到這種行為會導致跳橋者可能會受到傷害,所以主觀上這樣一種可能性,加上客觀上的結果,在刑法上構成犯罪的行為,應該我覺得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在心理層面上就比較復雜了,因為當時老伯推人是在圍觀的現場觀眾這樣一種情緒化的場景中進行的,而他個人在心理上又覺得這是在幫助政府和群眾解決問題,所以在這里,情緒化的行動主導了他,我覺得這是一個非理性的行動。
主持人:
這位老人其實他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很多看客的一種心態,其實這種看客的心態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一下,可能他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同情疲勞的時期了,因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有12個這樣的事件發生,可能一開始人們還是同情的,可是越來越覺得這是給我的生活平白無故地添了很多麻煩,再同情,當影響到自己的時候恐怕也覺得就煩了。
王錫鋅:
我覺得這樣一種觀察和評論的確也是有相當的道理,因為個人,這個跳橋者,有的人叫示威,但是我認為他更是用一種示弱的方式來示威,他表達了自己的訴求,但這種訴求的表達的確對許多人日常的生活和秩序帶來了一些問題。所以您剛才所說的同情疲勞,或者有的人說這種審美和審丑的疲勞的確是一個自然的現象。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這種公眾的情緒其實還是有兩個階段的不同。當時在現場,我看到有許多評論,把這種公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場的觀眾,或者說看客,因為他的確有這種他的生活受到直接干擾的事實,所以他比較情緒化。但是相比較而言,外面的公眾相對要理性一點,而整個公眾在時間的跨度上也表現出他們心理的不同,比如說在當天廣州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概70%的人認為推人老漢是見義勇為,但是在5月24號,3天過后,反對,認為推人老漢這種行為不可取的已經占了多數,所以整個情緒是有一個變化的。
主持人:
就是有一個老人上去了,這是一個意外,這是現場的一個意外,其實還有一個意外,因為在當時,我們從剛才短片的現場可以看,那個人掉下來的時候,消防隊員充氣的那東西,有人推測可能是沒有來得及充好氣,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消防隊員他們是不是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疲勞,因為兩個月來的12次,可能他們心里面也得到一種暗示,或者說一種規律了,沒有人想真的跳,就是想以此來向大家表達我想表達的一種情緒,這一次沒想到是真的,不管他是自愿還是被人退下來,他真的掉下來了,他們有沒有準備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