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計劃,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既是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人力支援的新舉措,也可以緩解當前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燃眉之急。
選聘完成后,崗前培訓就成為了銜接大學生“村官”學校生活與農村工作的橋梁。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從家門到校門,缺乏對農村情況的深入了解,即使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很多也沒有參加農村生產勞動的經歷。崗前培訓,通過理論學習、現場教學、經驗傳授等方式,可以幫助他們把握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學習做好新時期農村工作和群眾工作的有效方法。
在目前的大學生“村官”崗前培訓中,有的是在各地級市進行培訓,有的是委托農林院校進行培訓,比如山西農業大學2009年4月15日開始的對汾陽市大學生“村官”培訓就屬于后者。而2008年農業部在江蘇省華西村進行了一次全國遴選的大學生“村官”培訓,則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培訓。
筆者認為,在大學生“村官”培訓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就是:對農村的情感涵養。這是決定一個村官能否待得住、干得好的首要環節。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對公民身份的認定,一直有著城鄉之別的烙印,這一點也反映在農村學生的高考動機中,絕大多數農村學生選擇參加高考就是為了能跳出農門,不再回到農村。今天,隨著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出臺,大學生們又將下到農村基層工作,而且,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選擇考“村官”是迫于就業難的壓力,不能排除其中有些人,是沖著大學生“村官”的優惠條件而來,把當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塊人生的跳板——首先可以免去剛畢業時到處奔波找工作的辛苦,直接進入工作狀態邊拿工資邊準備考公務員,如果不能在幾年內考上公務員或者調到城里的事業單位,他們則會選擇離開。從主觀方面來說,這部分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奉獻農業的意識相對淡薄一些。
顯然,對部分大學生“村官”的這種不良心態,如果不能在崗前培訓中施以對癥下藥的有效干預,進而扭轉其“跳板”意識涵養“扎根”精神,勢必會影響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工作的績效。因此,筆者認為,在大學生“村官”的培訓中,首先進行情感養成是十分必要的,就是要從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識和認同方面,喚起大學生“村官”對鄉村與土地、農業與農民的思考和關懷,促進大學生“村官”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意義,帶著情感、帶著熱愛、帶著責任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工作中去。
姚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