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球智庫峰會7月初將在北京啟幕,主辦方是成立不到3個月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帶著外界對這個“新智庫”的好奇,本報(人民日報)記者獨家走訪了國經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
六問“中國最高智庫”
【一問】成員都是“重量級”人物,為何要創建這樣一個機構?
鄭新立:智庫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球趨勢看,智庫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一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決策的滲透也越來越深。近3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可圈可點,但智庫發展受到忽視,是個短腿。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更提醒了我們智庫建設的重要。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經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目標就是辦成民間智庫,融匯高層、權威資源,進行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研究,為公共政策提供智力支撐,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咨詢服務。
【二問】與一些資深機構相比,國經中心有什么特點?
鄭新立:較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等機構,國經中心成立時間短、力量少。但我們的優勢是擁有一大批層次高、有威望、人脈廣、經驗豐富的優秀人才。一個成功的智庫,經驗、人脈是第一位的。
國經中心理事長是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理事會成員有現任部長,如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和張國寶等;有國開行董事長陳元、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全國社保基金會理事長戴相龍等;有來自地方、部委、核心研究部門的資深人士,如中央政研室原主任滕文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王春正、國研室原主任魏禮群、中央外事辦原主任劉華秋、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等,秘書長是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別看有個“原”字,他們都曾長期在重要位置工作,諳熟宏觀政策,知道用戶需求,在重大經濟問題研究上能繼續作出貢獻;還有像北大教授厲以寧、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等專家,能領銜組織一些重點課題。
社科院、國研中心等機構,有的長于經濟理論研究,有的長于國內經濟研究,而國經中心更注重國際經濟,并結合國內經濟走向展開對策性研究,把握火候報送中央高層,用曾培炎理事長的話講,是發揮“臨門一腳”的作用。在運作上是開放式,既堅持研究的原創性,又不斷吸收其他中外研究機構有實用價值的成果。比如中心成立以來已有20個課題在網上公開招標。將于6月下旬啟動的“經濟每月談”,請年輕人主講,向全社會開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