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就來到江蘇省南京市打工的安徽省阜陽市農民劉國彥,最近拿到了他的第一張南京身份證,成為自南京出臺優秀農民工落戶南京新政后的農民工落戶南京第一人。
去年11月,南京市出臺了《關于做好南京市優秀農民工落戶城鎮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文件規定,在南京市獲得市以上黨委、政府、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流動人口工作領導小組表彰、嘉獎或授予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的外來務工人員,可自愿申請落戶南京市城鎮戶口。而劉國彥曾獲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完全符合落戶要求。今年初,劉國彥到下關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申請落戶。當南京的戶口本和身份證拿到手后,劉國彥充滿自豪:“這是政府給我的榮譽,是我作為一個外鄉人在南京扎下根基的本錢。”
但是,據記者了解,僅去年全國首次評選優秀農民工,南京就有50人獲得國家、省、市級優秀農民工稱號。按政策,他們只要申請,就可以把戶口遷入南京。可據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孫斌說,“除了劉國彥,到目前為止,沒有其他優秀農民工申報落戶。”
南京市公安部門也證實,除劉國彥,沒有其他優秀農民工再去辦理過落戶手續。
這些符合政策的優秀農民工,為什么對落戶南京不感興趣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老家的地舍不得放棄。
劉國彥遞交落戶申請時,下關區就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金成曾找到區里另一位符合要求的優秀農民工,當問他想不想落戶時遭到了謝絕,因為對方“舍不得老家的地”。而這也是其他人的共同理由。
2006年,從連云港來南京打工已13年的劉玉榮夫妻倆在仙鶴街附近買下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但3年來,他們一直沒把戶口遷到南京,“老家還有8畝地,老人在家種,如果戶口遷走,地就要被收回了。”劉玉榮算了一筆賬,每畝地至少能收350千克小麥,現在小麥的收購價是每千克1.6元,8畝小麥能賣4480元,莊稼一年兩熟,再加上8畝地一年的分紅是1600元,種地的收益超過1萬元,“這筆錢足夠老人在農村生活了。”
其實,戶口不在南京,對劉玉榮一家的生活還是有影響的,比如孩子上學。他15歲的兒子現在上初中,上小學時交了1萬元擇校費,小升初雖沒有交錢,但上高中肯定還要擇校,而且中考、高考都必須回老家考試,劉玉榮說起這事就煩心。但他還是寧愿把戶口留在老家。因為“只要農村有塊地,就有了退路”。
面對50名優秀農民工中僅一人要求落戶的情況,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朱必祥教授認為,遷不遷戶口是一道利益比較的選擇題,保留農村戶口意味著有土地、有收益,而獲得城市戶口,意味著永久居住權。但農民工群體的職業具有不穩定性,如果“轉戰”其他城市,永久居住權就失去了意義,為此放棄土地收益,顯然不劃算。
記者認為,朱教授的看法頗有道理。因為記者自己就有從農村來打工的農民工親戚。從記者對這些親戚的了解,以及與許多農民工兄弟(從一般到優秀)的接觸,他們更希望得到的是戶口背后的福利,比如孩子入學(及相應的中考、高考)、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以及招工、入學等“同城待遇”。但遺憾的是,目前聳立在這些領域的壁壘卻更高了。比如農民工孩子的入學,現在雖然可以就近入學,但由于現在的高考“以省劃界”,記者的一個河北籍親戚就不得不讓他的孩子一個人回河北省的農村上高中。本報記者 蔣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