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外交政策】歐盟建設和跨大西洋伙伴關系是德外交政策兩大支柱。德積極參與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愿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大責任,成為歐洲及全球范圍內有行動能力、可信賴的合作伙伴。主張建立以聯合國為主導的全球合作體系,致力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公正發展,努力在全球范圍內解決貧困問題。
【對當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
關于國際形勢:認為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社會在21世紀面臨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以及失敗國家等非傳統和非對稱威脅,各國利益休戚與共,只有加強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挑戰。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相互依存更加緊密。南北差距不斷加大,貧困問題嚴重,人口膨脹、非法移民、氣候和生態惡化等問題凸顯,威脅到世界的安全與繁榮。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與貧困、戰亂和氣候變化的根源做斗爭,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主張加強預防外交和多邊合作,實現民主、人權和法治。
關于歐盟建設:認為歐盟為德政治、經濟利益根本之所在。對歐盟關系是德對外關系兩大支柱之一。2007年上半年任輪值歐盟主席國期間主持歐盟紀念《羅馬條約》簽署50周年慶典活動,并通過了《柏林宣言》。歐盟領導人峰會期間出臺解決歐憲危機的時間表。積極推動制定“歐洲能源行動計劃”,確保內部電力與天然氣市場如期啟動,推動歐盟共同能源政策的形成。力主調整預算,加大對教育、研發和創新領域的投入,提高企業競爭力,改善就業狀況,推進里斯本進程。支持發展歐盟共同的安全與防務政策,重視北約與歐盟兩大機構間協調與合作的順利進行。2008年德推動歐盟首腦會議通過至2020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的目標(以1990年排放量為基準)。支持啟動與克羅地亞的入盟談判,看好西巴爾干國家入盟前景。但認為歐盟擴大也應考慮自身的接納能力,主張歐盟與土耳其發展“優先伙伴關系”,不設定土入盟時間表。
關于跨大西洋關系和北約問題:視北約為其安全和防務政策的最重要保障,呼吁對北約進行改革并加快轉型進程,使其成為歐美就戰略問題進行平等對話的核心場所與協調機制。重視北約與歐盟間的協調與合作,強調增強行動能力有助于加強跨大西洋安全伙伴關系的歐洲支柱。認為北約未來仍是歐美之間的價值與利益紐帶,支持歐盟與北約加強合作,發揮獨特作用。支持北約與日、韓、澳、新等亞太國家加強聯系。支持北約“門戶開放”政策,但認為近期接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入約的條件尚不成熟。
關于伊朗核問題:德伊傳統上一直保持較密切的關系,德是伊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認為伊核問題是核不擴散機制面臨的重大挑戰,承認伊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必須阻止其發展核武,敦促伊全面終止鈾濃縮活動,批準《核不擴散條約》附加議定書,并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德聯合法、英積極參與解決伊核問題,是伊核問題六方會談的積極倡導者,也是除安理會“五常”外唯一的參與者,支持聯合國安理會1737號和1747號決議。德認為伊2008年8月初遞交的對伊核問題六國復談方案的書面答復仍不能令人信服,稱如伊不停止鈾濃縮活動,聯合國安理會應采取進一步行動。
關于中東問題:積極介入中東問題,主張歐盟應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強調美的作用不可替代。認為解決中東問題的關鍵是解決巴以沖突。主張以色列的生存權和巴勒斯坦的建國權都應得到保證,希望以巴在“路線圖”基礎上解決沖突。2007年默克爾以歐盟輪值主席身份兩次出訪中東。2008年3月,默克爾總理率7位部長訪以,德以舉行首次政府磋商。6月,德牽頭召開援助巴勒斯坦國際會議。12月,黎總統蘇雷曼訪德。2008底以巴在加沙沖突再度升級后,德國總理及外長分別與埃及、以色列、沙特等國領導人與外長通話,呼吁以巴雙方停火,防止沖突進一步升級。
關于伊拉克問題:反對美對伊動武,強調聯合國應在伊戰后重建中發揮主導作用。歡迎伊全面恢復主權,主張伊未來政治進程由伊人民自主決定,愿與其他國家一道幫助伊推進民主化進程。主張盡早建立伊軍隊和警察機構,但不同意以北約名義介入伊事務,堅持不向伊派兵,只在伊境外培訓伊安全人員。積極參與伊經濟重建,并提供人道和醫療援助,助伊恢復供水、供電系統及職教制度。承諾進一步增加對伊援助,表示將在巴黎俱樂部框架內減免伊欠德80%的債務。
關于阿富汗問題:德阿于2002年恢復外交關系。德重視并積極參與阿富汗重建,曾多次主辦阿問題國際會議。在2006年倫敦阿問題國際會議上,承諾未來5年對阿提供4億歐元援助,是歐盟中最大的對阿援助國。德還是阿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最大出兵國,負責協調在阿北部的行動。德計劃從2002年至2010年累計對阿提供9億歐元援助。2008年7月底,施泰因邁爾外長赴阿富汗實地考察。10月16日,德聯邦議院批準聯邦內閣提案,同意將德在阿富汗駐軍任期延長14個月,最高限額也從3500人提高至4500人。
關于朝核問題:德朝于2001年3月建交,雙邊往來不斷增多。德認為朝鮮半島局勢攸關東亞和平與穩定,積極鼓勵朝推進緩和與開放政策,與美、日、韓改善關系。2007年1月,美朝雙方代表在柏林舉行會晤。主張以和平手段解決朝核問題,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對朝試射導彈和核試表示嚴重關切和譴責,歡迎安理會通過有關決議,對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發表主席聲明表示歡迎。對朝關閉寧邊核設施表示歡迎,期待朝公布其核計劃并重返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希六方會談進程能向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邁進。
關于聯合國改革及德“爭常”問題:重視多邊外交,認為多邊主義是解決國際問題的最好方式。強調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和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的關鍵作用,積極推動聯合國及安理會改革。2005年與日本、印度和巴西聯合“爭常”。2006年1月,與印、巴再次提出有關安理會改革的決議草案。目前,德認識到“爭常”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但并未放棄努力,繼續做非洲等各方工作。2007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訪德期間,德日表示不放棄“爭常”目標,并將為此一道努力。德已表示希競選2011至2012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關于維和問題:主張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危機預防,愿繼續在遵循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和德基本法的基礎上參與歐盟、北約和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目前是歐盟和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重要參與國,在巴爾干、阿富汗等維和行動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向科索沃共派遣2200名德國聯邦國防軍士兵,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中共有3500名德國軍人。
關于反恐問題: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呼吁加強國際反恐合作和情報交流,認為反恐應遵循國際法,軍事手段應是在聯合國框架內使用的最后手段。主張反恐重在消除滋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切實解決發展問題,并與伊斯蘭國家加強對話。贊成盡快制訂并實施《全面反恐公約》,以更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
關于裁軍、軍控和核不擴散問題:裁軍、軍控和核不擴散問題是德外交與安全政策的核心關切。堅持完全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長期目標,致力于核裁軍和加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主張加強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堅持嚴格的軍備出口規定,并注重與歐盟各國就軍備出口方針進行協調。對中國在維護核不擴散以及伊核、朝核問題上的積極作用表示贊賞。
關于能源安全問題:認為世界進入能源不安全期,能源安全不僅包括供應安全和油源穩定,還包括環境保護、運輸線路安全、能源來源多樣化和提高能效等內容。俄烏“天然氣事件”和俄白輸油爭端后,確保自身能源安全的意識明顯增強。推動歐盟形成共同能源政策,確保2007年7月順利啟動歐洲電力和天然氣共同市場。主張利用八國集團框架加強國際能源安全及政策協調。
關于發展援助問題:認為發展問題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任務,德應為解決該問題發揮切實作用。計劃進一步調整外交、安全、發展援助、人權、對外經濟和對外文化政策,以協調和加強德與發展中國家的全面合作。擬逐步提高發展援助金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為0.33%,2010年和2015年將分別提高到0.51%和0.7%。發展援助的重點是非洲,對非援助金額占其雙邊援助的30%。
關于人權問題:人權政策是德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人權不可分割,大規模侵犯人權是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強調通過雙邊法治國家對話以及多邊合作促進民主和人權。2006年5月,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首批成員。
【同法、英的關系】重視與法、英的合作,推動歐盟內的大國關系均衡發展。德法特殊關系是德歐盟政策的核心和對外政策的基石之一。二戰后德主動與法和解,共同致力于歐洲聯合進程,德法軸心成為歐盟一體化的“發動機”。德法領導人堅持6至8周會晤一次及每年舉行兩次聯合內閣會議的機制。德重視英國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特殊作用和英國在歐盟的實力和影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德英兩國外長發起共同倡議,建立采取有效的歐盟和多邊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但雙方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上出現嚴重分歧。
【同美國的關系】對美關系是德對外關系兩大支柱之一。重視維系和發展與美的盟友關系。施羅德政府曾堅決反對美對伊動武,導致德美關系一度陷入低谷。德新政府上臺后,將重新改善德美關系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德美交往明顯增強,兩國關系回暖。2008年4月,德外長施泰因邁爾訪美并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建立“跨大西洋議程”(new transatlantic agenda),認為面對貧富分化、資源緊缺、氣候變化、亞洲崛起和國際恐怖主義猖獗的挑戰,歐美必須更新并擴大伙伴關系。2008年6月,布什總統訪問德國,7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訪問德國。
【同俄羅斯關系】視俄為政治、軍事大國,看重俄在解決全球與地區沖突、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以及歐洲政治、安全事務中的作用,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德俄及歐俄關系具有戰略意義。默克爾政府上臺后,堅持兩國政府磋商、民間對話等各種合作機制,致力于繼續發展和深化與俄的戰略伙伴關系,推動雙方在經貿和能源領域的合作,但同時突出對俄民主、人權等問題的關注。2008年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梅德韋杰夫總統5月就職后,施泰因邁爾外長作為首位外國政要訪俄。6月,梅德韋杰夫訪德。8月,默克爾總理在索契與俄總統會晤,雙方重點就南高加索危機進行磋商。10月,德總理赴俄圣彼得堡參加德俄一年一度的“德俄圣彼得堡對話”。
【同亞洲國家的關系】德認為亞洲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臺上迅速崛起,在未來政治、安全政策和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看重亞洲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積極謀求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以謀取經濟利益。同時認為亞洲的發展仍存在不穩定因素,正日益從戰略角度認識亞洲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挑戰。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不僅對本地區,也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重視同日本的關系,希進一步發展與日密切而充滿信任的關系,加強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合作。默克爾總理上任后訪華三次,訪日、印各一次。2008年11月,施泰因邁爾外長訪印。
【同非洲、拉美國家的關系】德重視發展與非洲關系,加大對非投入,增加對非發展援助。德視拉美為全球治理伙伴,認為應全面提升21世紀德拉伙伴關系。2008年5月,默克爾總理赴秘魯出席歐拉峰會,并首次訪問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墨西哥。2008年9月,德外長在聯大期間首次會見古巴外長。
最近更新時間:2009年02月11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