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14日,有媒體報道了網上熱傳的河南開封杞縣一輻照廠“鈷60被傳泄漏事件”,后經核實確認并沒有發生泄漏,而僅是發生“卡源”故障。16日,環保部發布通告,確認當地環境未發現輻射污染現象。但在當地,17日卻上演了現代版的“杞人憂天”——隨著“放射源將爆炸”謠言的出現,出現了一些群眾奔向周邊縣市“避難”的現象,汽車、拖拉機、三輪車等各種車輛堵滿了該縣通往周邊縣市的道路。(7月19日漢網-武漢晚報)
網帖傳言早于政府權威信息,這是一些民眾相信傳言紛紛外出“避難”的主要原因。具體地說,網帖在7月13日、14日就已在網上熱傳,而環保部的通告是在16日,當地政府的回應都在16日之后。從一些群眾奔向周邊縣市“避難”這一現象足以看出,在網絡時代,謠言的發源與發展,傳播速度之快,蔓延范圍之廣,對社會的影響和危害不可小覷,政府權威信息一旦滯后, 等到謠言擴散后才來辟謠,不僅慢了一拍,成本加大,而且將會處于被動境地。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環保部通報之后當地政府緊鑼密鼓地采取了相應澄清事實的舉措,可以說是形式不斷翻新,措施一個接著一個。從開封市環保局聯合杞縣人民政府率先發布辟謠消息,到開封電視臺開始播放“故障現場探視活動”,到杞縣縣長親自露臉在節目中再次澄清,再到開封市政府再次就“卡源”故障召開新聞發布會,環保部專家在會上重申放射源處于安全狀態等,如此密集的辟謠舉措為什么就沒能制止一些群眾的“避難之行”?雖然政府的權威信息在第一時間沒有跑得過網上謠言,可政府接二連三的權威信息發布為何不能令群眾篤信無疑,消除恐慌?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政府信息不僅要及時公開,而且要及時更新,特別是公眾普遍關心的生產安全、飲用水安全、衛生防疫以及環境污染等敏感事件,都應及時公布階段性、過程性信息,如果只是說“鈷60輻射源處沒有泄漏,不存在危險”,信息量單一、缺少動態變化,可信度就不強。二是對公眾應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尊重不夠,光是一次次官員和專家出面辟謠、例行公事的新聞發布會、司空見慣的媒體澄清,在被謠言占領的現實語境里顯然不能令群眾信服。政府應組織群眾(網友)代表參與職能部門的全程調查和相關“故障現場探視活動”,這樣才能讓他們眼見為實,謠言的不良影響就會自然衰減。三是公安部門未能用最快的時間查出首發謠言網帖者并予以曝光究責,使得群眾誤認為“事出有因”! 扳60泄漏傳言事件”警示,面對熱點網絡事件,政府和主流媒體僅發布信息不夠,還必須在迅速了解和把握網上輿論脈搏,及時回應公眾關注點、質疑點的同時,提升信息公開質量,增強政府信息可信度,爭取主動,,搶占先機,多管齊下,對各種危害公共安全與人民利益的謠言攻而破之。(梁江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