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專家: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
        2009年07月23日 09:49 來源:光明日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普遍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進步,民族關系呈現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良好局面。民族區域自治符合我國國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創舉,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一、民族區域自治符合我國國情和少數民族地方的實際,是正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國策

          國家的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凝聚成偉大的中華民族,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和相互之間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關系,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特別是近代以來,我國各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團結御侮,同呼吸共命運,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上實現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平等。然而,在歷史發展中,我國各民族又長期存在著傳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差異,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國家學說同我國國情和少數民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尊重和發揮各民族的歷史主體地位,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歷史發展和基本國情為我們提供了在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傳統、現實條件和政治基礎。

          民族區域自治尊重歷史,合乎現實,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自創立起,就得到了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全國人民的擁護。為成立新中國,國內各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分別作為團體代表單位、區域代表單位和特別邀請人士,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與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商新中國建國大計,并共同表決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一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建國綱領,在民族地方治理與施政問題上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由此,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基本國策的政治與法律地位正式奠立起來,并在之后一直被載入憲法而沒有動搖過。2001年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頒布民族區域自治法,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它以少數民族為自治主體,并以其聚居區為自治范圍。這樣,根據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經濟發展條件,并參酌歷史情況,一個少數民族可以在其聚居區建立一個到數個相應層級的單一型民族自治地方,也可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少數民族共同聚居區建立聯合型民族自治地方,還可以在一個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內,以其聚居區情況單獨或聯合建立行政地位較低的民族自治地方。這表明,無論是聚居的還是雜居的民族,無論是大聚居的還是小聚居的民族,也無論是人口多的還是人口少的民族,都能夠享受到相應的自治權利。這種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能夠切實而充分地保障各少數民族平等實現民族自治,同時有利于鞏固和加強民族之間互助合作與民族內部的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的集中統一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民主集中制是我國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上表現為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實行單一制的、以民族區域自治為重要補充的國家結構形式。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和以此為基礎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國家在各民族自治地方行使主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既要行使自治權,同時又是地方國家政權機關。這樣,民族區域自治就把國家的整體利益和各民族的具體利益結合起來,有利于保障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是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有機結合。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重要現實依據。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賦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形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自治民族為主、各民族共同管理本地方事務的政治局面,并且使其擁有比其他行政區域更大的自主權,自主管理本地方經濟,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地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經濟。這不僅有利于保護和發展具有民族特點、適合本地實際的傳統經濟方式,而且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的自主變革和現代化發展,從而推動我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從民族間政治上的平等達到經濟文化方面事實上的平等。

          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之上,實現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

          民族區域自治初步實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新中國成立后普遍推行開來。新中國以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和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保證我國各族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真正主人。

          根據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多少、區域面積大小,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民族鄉為重要補充形式。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于1947年5月成立。為進一步實現內蒙古統一的區域自治,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提出要“恢復內蒙古歷史上的本來面貌”。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自治區遵循“既尊重歷史,又兼顧現實”的原則,在察哈爾、綏遠和熱河三省撤銷的基礎上,實現了東西部統一的自治區。新疆在和平解放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經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在縣、地級自治地方建立的基礎上,于1955年10月正式成立了維吾爾自治區。

          通過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廣泛而充分的協商,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先后于1958年3月和10月成立。西藏自治區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平息叛亂和民主改革的基礎上,于1965年9月召開第一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而成立。目前,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共計155個,其中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在55個少數民族中,44個民族實行了區域自治,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國總面積的64%。隨著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普遍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廣泛實現,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各少數民族從原始公社末期、奴隸社會、封建農奴制社會或封建社會跨越不同社會發展階段,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并結成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民族區域自治以國家統一為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的統一維護和保障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僅鞏固和增強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基礎,而且不斷擴大了國家統一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有力地抵御了國內外民族分裂勢力的各種破壞和滲透。在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進程中,分裂與反分裂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藏獨”分裂勢力鼓吹所謂“大藏區”、“高度自治”和“中間道路”。“疆獨”分裂勢力宣揚“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煽動建立所謂“東突厥斯坦”,以至有組織、有計劃地制造了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他們的共同本質就是把西藏和新疆從祖國分裂出去。這一圖謀違背了包括55個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永遠不可能得逞。

          三、民族區域自治以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重心,不斷促進和保障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一是人口較少,二是經濟文化因自然的、歷史的和社會的原因而相對落后。民族區域自治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實行的,其經濟職能就是要從民族自治地方的實際情況出發,促進本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頁)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把逐步發展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使落后的民族得以躋身于先進民族的行列,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確立為民族工作的總任務。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道路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民族區域自治確立為基本國策,指出各民族繁榮是社會主義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場,強調我國的現代化是要全面發展的,是要各民族地方、區域自治地方都現代化的。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指出要加速現代化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并提出判斷我國民族政策的關鍵是看怎樣對民族地方人民有利,怎樣才能使民族地方很快發展起來,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走進前列。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強調加強各民族團結、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不僅關系民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完善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確立為民族工作的主題,強調黨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在黨的民族工作指導思想中,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和互助,并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根本內涵與特征,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民族區域自治依法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自主權和經濟管理、財政稅收、對外貿易、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自治權,并享有財政、金融、物資、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特殊優惠政策。民族區域自治也依法要求國家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擺到突出位置,努力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民族地區內部的發展差距,著力幫助人口較少民族、邊疆少數民族以及特困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民族自治地方在國家扶持、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的結合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民族自治地方特點的發展道路,不斷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

          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強大生命力、制度優越性和光明前景,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歷史昭示,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依法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我國各民族經濟社會必將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必將更加堅不可摧、牢不可破。

          (作者宋月紅系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朱鵬英
          ----- 國內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 亚洲资源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综合 | 亚洲人成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