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涉及操作復雜和公平性質疑,沿用13年的上下班途中遇交通事故定為工傷的規定,可能被廢除。國務院法制辦24日公布了工傷保險條例修正案(送審稿),向公眾征求意見,這是2004年該條例實行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修改,此次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8月15日。
一項制度出臺并實施后,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之后根據暴露出的問題逐漸修改、完善,從而讓制度更加科學、進步和人性。然而,“工傷保險條例修正案(送審稿)”并沒有讓我們感到暖意,最讓人感到不快的就是廢除“上下班途中遇交通事故定為工傷”的規定。筆者認為,如果征求意見期過后,該項條文如果真的被廢除了,那么對于我們的保障制度來說就是一種倒退。
不妨從現實的角度考慮一下“上下班途中”的存廢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推進和中國綜合實力的進一步增強,政府和企業已經有足夠的條件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這方面來說,不能因為“上下班途中”的鑒定存在麻煩就將之廢止。相反,政府層面應該認真加以研究,找到“操作復雜和公平性質疑”的突破口,讓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
再者,工薪階層在中國仍舊有很大成分,且收入普遍較低。如果廢除了“上下班途中”這條規定,“工傷保險條例”就成了為少數人服務,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政府層面應該認清“上下班途中”不是簡單的工傷問題,更是代表廣大弱勢群體的根本利益的問題。當前,雖然很多車輛都辦理了“交強險”,但漏網之魚不在少數。如果有些車輛屬于“黑戶”,撞人之后又逃逸了,那么這些受傷職工的利益誰來保障?再者,“上下班途中”操作復雜,那么正常上班期間外出辦事遭遇交通事故受傷就容易鑒定了?如果是加班時間呢?
筆者還注意到另外一種現象:1996年原勞動部出臺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上下班的規定時間和必經路線上,發生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的”可認定為工傷,但2004年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盡管保留了此項規定,但采用了“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簡單化表述。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說“上下班途中”不好操作,責任應該在法制部門,為什么一立法就模棱兩可?是法制部門自己給自己設置了操作障礙,所以不能因為目前暴露出的問題就廢止該項條文。
對此,有人列出了國外“上下班途中”不算工傷,還有人指出很容易造成“一事兩賠”。這些都與實際情況脫節,中國國情和制度決定,我們的保障應該比國外更人性、更完善。另一方面,從當前的工傷制度執行情況來看,并非完全有力,現在又層層剝繭,職工的利益就更得不到切實維護了。至于“一事兩賠”,交強險和民事賠償亦沒有沖突。試想,“上下班途中”都無法確定,交強險就好確定了?如果兩方都不能給予保障,那么受傷者就會被懸空,工薪階層的利益就很難得以保障。
保障制度只能越來越健全,保障越來越有力。惟其如此,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如果遇到了障礙就繞過,甚至絞盡腦汁想一些逃避的借口,無疑,這是制度的一種倒退。(山東 王文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