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國精神”——這是豁達開放、擔當責任的寬廣胸襟。
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一旦喪失對自身的準確判斷和對世界的責任感、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使命感,必然自外于世界,從興盛滑向衰落。
中華民族歷史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新中國秉持“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理念,在努力發展自己的同時,以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為己任,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中國真誠希望、積極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展現了豁達開放、擔當責任的寬廣胸襟——它是推動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是“中國精神”的特質。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們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多邊、多領域國際合作,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維護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
中國一直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同一系列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簽署了中美200億美元貿易融資協議以及高達130多億歐元的歐洲采購計劃,接連組織大型采購團赴海外采購,積極增加進口;努力向有關國家和地區提供支持和幫助,特別是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無償援助、債務減免、貿促援助;積極建議和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積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穩定,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體系重建。這一系列舉措,顯示了中國推動世界經濟恢復的堅定態度,有力提振了國際社會的信心。
正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所說,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旨在穩定中國市場,而且也為穩定世界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正如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麥考米克所言,中國政府在解決當前這場危機的過程中始終表現為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和合作者”。
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無論國際上對中國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樣的議論,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一貫立場和長期方針沒有改變。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公認,但中國人均指標全球排名靠后,仍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需要很長時間和幾代人艱苦努力。中國將一如既往同各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平等相待、友好合作,盡己所能推動各國共同發展。
(六)
西方政經界一些高層人士近訪中國后感慨:面對危機,中國領導人、官員、企業家和普通民眾都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全中國都在為克服危機而努力,真羨慕中國。
他們羨慕的,是中國面對危機的出色表現,是在危機中更顯魅力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是中國抗御危機的堅固長城——“中國精神”。
面對危機,中國加強防范、全力應對,而不是淺薄短視、釀成危機于前,應對無方、遺禍世界在后,自然令人羨慕。
面對危機,中國舉國風雨同舟、休戚與共,而不是各打算盤、以鄰為壑、你爭我奪,自然令人羨慕。
面對危機,中國遇挫不餒、愈戰愈勇,而不是愁眉不展、坐待危機過去、指望別人拉一把,自然令人羨慕。
面對危機,中國遠近結合、標本兼治,而不是胸無長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自然令人羨慕。
面對危機,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不搞保護主義,而不是口稱“抱團取暖”,實則損人利己、轉嫁危機,自然令人羨慕。
面對危機,中國咬定發展目標不放松,而不是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滑墮,自然令人羨慕。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屬于全人類的精神寶庫。關注、理解和弘揚“中國精神”,既為現實所需,也具有深遠意義。
在我國經濟發展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中國精神”激勵著中國人民滿懷信心去迎接更多困難和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終將被戰勝,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必定能夠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實現一次嶄新跨越。(廖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