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無云澄碧空,天安門上錦旗紅。廣場萬眾喧旗海,大道三軍走巨龍。竿頂赤旌升冉冉,陣前禮炮響隆隆。一聲中國今興起,頓使元元淚滿胸。”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禮炮隊的組建者、開國大典上指揮鳴放禮炮的許欣之回憶1949年10月1日共和國開國大典場景時寫下的一首詩。
今年92歲的許欣之,曾任解放軍炮兵指揮學院副院長,離休后現住解放軍某部鄭州干休所。提起在開國大典上鳴放禮炮,許欣之告訴記者,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3月份他被調到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當作戰科長。7月中旬,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司令員高存信向他下達了一個任務,那就是臨時組建一支禮炮隊,在10月1日開國大典上鳴放禮炮,許欣之被任命為禮炮隊指揮官。
“當時真是既高興又緊張,這炮兵在打仗時一點問題都沒有,可以做到指哪兒打哪兒。可這禮炮卻從來沒放過。”許欣之回憶說,上級要求54門禮炮一齊鳴放28響。
“事實上,這54門和28響都是有寓意的。”這54門禮炮象征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領域、界別的人士,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
許欣之和作戰科副科長韓懷志及作戰參謀沙復新一起在各個部隊選拔炮手和炮長,并制定了嚴格的選擇條件:第一,炮長必須是連排干部,炮手是班排干部;第二,炮手必須是在戰斗中立過戰功的;第三,用來鳴放禮炮的火炮必須是戰爭中的功勛炮。“因為意義重大,許多炮兵都想被選上啊!”許欣之說,他們最終選出了160多名炮手。
鳴放禮炮看似容易,要求卻極高。54門禮炮一齊鳴放28響,必須在2分05秒內與奏國歌、升國旗同起同落,而且這54門禮炮要齊發28響,必須同時打出一個聲音,完全同步,每一響的間隔時間僅僅是4秒多。“7月的北京特別熱,炮手們一天要訓練8個小時,個個都是汗流浹背。雖然每天枯燥地重復著上萬次千篇一律的動作,但每個炮手都很開心,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光榮且幸運的事情。”許欣之說,在不到5秒內重復一套動作,不少人手磨破了,胳膊也腫了,手套不知道磨爛了多少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許欣之突然接到上級命令:在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上鳴放禮炮。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召開,因為會議時間定在晚上7點開始,根據上級指示,禮炮隊要在開會時鳴放禮炮,用9門炮打出54發(響)。9月21日下午,許欣之率領禮炮隊進駐中南海。
“晚上7點,我接到了大會秘書處指示鳴放禮炮的命令。隨著我手中令旗的揮舞,節奏整齊的禮炮次第打響,新中國政協第一屆會議在隆隆的禮炮聲中開始了。”許欣之說。
許欣之和他的禮炮隊受到了上級的表揚,說打得非常好,很整齊。“其實當時我心里還是很擔心,哪怕一個炮手出問題,那打出來的響聲就會出現雜音,沒想到第一次‘上陣’就打了個漂亮仗,大家對在開國大典上完成任務更有信心了。”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為之矚目的歷史時刻終于到來了。許欣之回憶說:“10月1日凌晨,我們起床趕往天安門,在東側一個叫三座門的地方,向東一字擺開了54門禮炮。我們全穿著專門為開國大典制作的新軍裝,頭戴鋼盔,腰系武裝帶,足蹬長筒靴,感覺特別神氣。”
下午兩點多,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三點整,開國典禮開始后,許欣之接到了鳴放禮炮的命令。
“我手拿小紅旗一揮說‘放’,一時間,國歌聲、禮炮聲、人們的歡呼聲讓天安門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54門禮炮28響打出的是同一個聲音,任務完成后,我激動得當場流出了熱淚,炮手們更是在激動的淚水中摟在一起。”那天,人們狂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光在廣場撿的鞋子就拉了好幾車。
讓許欣之更加難忘的是:“10月2日這一天我受到邀請,上級讓我代表禮炮隊去北京飯店參加國宴,可惜啊,那張請柬沒保存下來。這是我的一大遺憾。”
許欣之至今還保存著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頒發的勛章,一枚二級解放勛章07801第40號、一枚三級獨立自由勛章35142第40號。“這是國家頒發的勛章,而且都有編號,這對于我父親來說是莫大的榮譽。”許欣之老人的兒子許璨告訴記者。(記者單純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