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的根本是社會結構問題 必須減少農民
記者: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社會發展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陸學藝:60年來社會建設的成績是很大的,比如教育、科技、衛生、體育,這些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績,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但是,這些發展還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對經濟發展也還不能起到應有的支撐。比如我們的基礎教育本來就不強,但是大學教育一直不錯,從1999年擴招以后大學生已經不少了,現在50-60%的高中生能考進大學,但是再繼續擴招的話教育質量就會往下降。因此下一步應該普及高中,加強基礎教育,大學教育則要提高質量。
醫院方面的問題也很突出。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領導干部腦子里只有GDP,他認為辦工廠、辦企業是賺錢的,辦醫院、辦學校是賠錢的、花錢的,所以不愿意在醫療、教育方面花錢。建國60年來,咱們的經濟翻了幾番,人口也翻了幾番,但是醫院和醫務人員增加得并不多,醫療資源和服務沒有跟上。
社會保障更是問題。我們的住房補貼本來應該是拉平和矯正一次分配差距的,但要現在住房補貼是按工資的百分之多少計算,工資越高補貼拿得越多,實際上工資高的人已經有好幾套房子了,工資低的人沒有房子補貼又少,由此造成了新的差距。
就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來說,肯定是經濟發展在前。但是有了錢以后,一定要蓋學校、蓋醫院、辦社會保障。生產解決消費,但是消費不暢的話反過來影響生產。咱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羅斯福的問題,生產過剩了,產品賣給誰?以前賣給美國,現在他們不要了,就出現了問題,所以我認為現在不應該把錢繼續投在生產方面,而是應該辦學校、辦醫院、修路,讓農村的孩子都上學,讓人們都能看得起病。
記者:作為高度關注三農問題的專家,您覺得三農問題里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怎么解決?
陸學藝:三農問題是社會結構問題,不搞城市化不改變社會結構是解決不了的。2007年的GDP中,第一產業創造價值占11.3%,當年的農業勞動力占整個勞動力的40.8%;同年我們的城市化率是44.9%,55.1%的人去分這11.3%的財富,農民怎么能不窮、怎么能不苦呢?所以三農問題的根本是結構問題,而這個結構就是因為現行的戶口體制、就業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引起的。
解決三農問題本質是要解決農民問題,要減少農民問題,讓農民到城市里面從事第三產業或者當工人。我們的戶籍上農業人口還有70%,實際上在農村的人口還有50%,而一個現代化國家最多留20%的農業人口。
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力量 其劃分與收入多少無關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網友在關注和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在中國年收入多少才稱得上中產階級?您怎么看這個問題?中產階級對整個社會有什么影響?
陸學藝:中產階級是一個職業概念,經濟學家提出中等收入者這個概念,是不對的。中產不是某一個階層,是若干個階層的總和。所謂中產,是指你擁有的收入、聲望、文化這三者的綜合情況,根據你占有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權力資源多少來劃分是否屬于中產。前些年出租車司機掙錢比我們知識分子還多,但是,我們擁有文化資源和社會地位,所以我們是中產階級,出租車司機則不是,所以不能以收入的多少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中產階級。
政治上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力量,跟執政黨是保持一致的,因為中產階級需要穩定,不希望動亂,更不希望政權垮掉。經濟上,中產階級是市場經濟的組織者,同時也是穩定的消費者,現在買汽車、買房子就是中產階級。從文化上來說,中產階級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費者。所以說一個社會中產多了這個社會也就穩定了,或者說這個現代化也就實現了。目前,中產階級在我國占22-23%,我認為中產階級占到45%以上這個社會才叫現代社會。 (記者 袁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