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聽取民意,并積極回應公眾的各種質疑,應成為當前各級政府部門的一項基本職能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松
近日,有關“高干子女占超億元富豪人數91%”的信息在網上廣為流傳。有報道稱,該信息引自國務院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等多家權威機構的聯合研究報告。
8月6日,國務院研究室授權新華網針對該信息發布嚴正聲明,否認與其他部門開展過任何聯合研究,更沒有發布過任何聯合研究報告。與此同時,其他研究機構也紛紛通過媒體辟謠,稱這些信息來源純屬子虛烏有。
但這些遲緩的聲明,并未能有效阻止該信息在網絡上的肆意蔓延,網絡傳播的能量和放大器功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近年來,我國網民以網絡為平臺,在參與政治生活、發揮民主監督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但由于有關部門對網絡輿情缺乏科學有效疏導,以致負面影響層出不窮,有的甚至還引發和擴大成為影響惡劣的公共事件。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要讓網絡發揮社會效益,各級政府部門應當進一步轉變執政觀念,同時健全網絡傳播的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讓網絡既成為民眾表達意見的場所,也成為政府聽取民意、提高執政水平的信息源。
網絡彰顯“草根力量”
我國民間力量的快速成長,始終是與網絡相輔相成的,并在網絡上形成一個決策高層和傳統媒體都關注,并產生互動的公共輿論場。
無論從“華南虎照事件”當事人被判刑到“史上最牛房管局長”被立案調查,還是從深圳海事局官員猥褻女童被“雙規”到“鄧玉嬌案”,以網絡維護權益、暢達民意、鞭撻腐敗,已成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同傳統的廣播、報紙、雜志、電視相比,網絡對信息的傳播具有更快、更廣的優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隨著電腦的普及,網絡這種傳播力量將會更加突出,并成為發展前景極大的強勢媒體。”
“現實中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不足,正好可以通過網絡彌補”,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尹韻公分析說,“在信息化時代,實際上形成了兩個輿論場,一個是由報紙、廣播、電視、期刊等媒體形成的傳統輿論場,另一個是由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形成的新興輿論場。”
北京市政府一位年輕干部私下告訴記者:“現在的官越來越不好做了,稍不注意,即使出現很小的一個事故,若處理不當,經過網絡傳播的推波助瀾,也可能會被發酵到可怕的程度。”
7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網民已達3.38億,較2008年底增長13.4%,繼續領跑全球;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已達1.55億,占我國網民總數的一半左右。
報告還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寬帶網民數、國家頂級域名注冊量等三項指標仍穩居世界第一,網絡普及率穩步提升。
“我國數量龐大的網民已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且不吝于將之發揮出來”,尹韻公研究員認為,“他們在網上發表意見、交換信息,把一些生活中提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不斷地提出來,以引起社會和有關部門的關注,使問題得以快速解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