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作者】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華人
中國近年來發展速度太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太急,相應的理論指導、輿論支持、文化配合均難以跟上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海外投資、經營活動的增加,以及中國人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身影,久已沉寂的“黃禍論”似乎又開始死灰復燃,再度活躍起來。
照理說,中國在海外的投資、經營規模并不是很令人矚目,在被渲染為“中國勢力介入最深”的非洲,號稱“中國經營重點”的石油領域,主要產油國尼日利亞、安哥拉的大油田、大區塊,也大都掌握在殼牌、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德士古、BP等傳統石油巨頭手中,中方所掌握的不過是一些新興產油國的“啃骨頭”區塊和邊際油田。在加拿大、澳大利亞,中資企業并購當地企業的商業行為屢屢被渲染、被杯葛,而實際上成功并購的范例屈指可數,且即使成功,也往往簽下“保證不增持”、“不參加董事會”、“不追求表決權”之類自我限制的條款。
那么所謂的“黃禍論”又從何而來?
事實上,一些“排華事件”是被某些發達國家媒體刻意“著墨”的。如不久前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排華”實則是“排外”,不僅中資公司,當地的澳大利亞公司也同樣受到沖擊,但某些媒體卻只提“排華”,不提排澳;俄羅斯莫斯科針對貿易市場的行動,目標是幾乎所有在這些市場經營的非獨聯體商人,但某些媒體同樣將焦點幾乎全部集中在華人、華商身上。
由于中國國力的增強,海外經營活動增多,在一些經濟領域,華人、華商、華資開始逐漸占據較多、甚至優勢份額,“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地位變了,所遇到的問題、觸發的矛盾也自然會增多,這原本是順理成章的事。
西方國家在殖民時代,美、蘇在冷戰時代,同樣經歷過這一幕。不同的是,當年的殖民者也好,美、蘇也罷,都牢牢掌握著國際話語權,甚至是非、曲直、善惡、合法與非法的裁判權,以及國際秩序的締造權,對于不和諧音,他們既可以用經濟枷鎖鉗制,也可以用槍炮扼殺,更可用文化的、道德的、法律的、輿論的手段,將不合理曲解成合理,不合法包裝成合法。
如今國際政治、經濟版圖雖然發生變化,但國際話語權和國際秩序卻并未發生相應的變化,昔日至高無上的發達國家,又怎能甘心自認為理所當然的本國禁臠,為新興國家所染指?
其實,在不少發展中國家,批評西方國家、聲討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思想的聲音同樣大、甚至更大,為中國辯護的聲音也不小。但這些國家媒體的聲音是微弱的,往往要通過西方大媒體的中介,才得以為世人所知,而這種“二傳”經常是有口味選擇的。
當然,中國自身的問題也有。
中國對外開放和主動走出國門的歷史不久,在一定程度上還處于“學習期”,不免在尊重當地風俗習慣、與不同民族、宗教和種族的人打交道等方面顯得“笨手笨腳”。一些人把國內一些不完善、不妥當的做法帶到國外,還有一些人不顧國情,生搬硬套國內經驗,這些的確引起了一些交往中的摩擦和矛盾,給了“黃禍論”以可乘之機。
當一些明明別有目的的西方人士理直氣壯地喊著“人權、民主、環保、自由”口號,在第三世界國家如魚得水。當另一些國家的企業、財團打著“自由貿易、金融無國界”的旗號,順利完成一次又一次敏感并購的同時,中國的企業和資本卻屢屢在有形、無形的壁壘前碰壁,在“黃禍論”的口水中默默忍受,或在“你們為什么來的”這樣簡單問題逼問下啞口無言。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風浪,面對“黃禍論”的洶涌洪水,中國真的準備好了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