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讓一支駐扎在邊疆的部隊有信心擔負起國慶閱兵任務?又是什么力量引領著一支部隊從平凡走向輝煌?走進這支全軍首家裝備殲十戰機的閱兵村的駐地,記者找到了一張精神傳承的“脈絡圖”,看到了一條融入血脈的“力量線”。
一個“人才”層出的鋼鐵熔爐
隨著一顆綠色信號彈劃過長空,頓時飛機轟鳴聲沉雷般撕裂了華北大地的寧靜,殲十編隊起飛,撕裂天幕,直插云霄。少頃,戰機依次升空,呼嘯而去……
為了保證擁有充足的人才隊伍,師副政委華聚臣談起改裝之初的情況仍然感慨萬千,那時從多支部隊抽選的人才難掩訓練需求和人才不足之間的矛盾。面對這一問題,部隊著力著力構建新的、能夠滿足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實行開放式培訓,不斷改善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發揮儲備基地作用,滾動培養并為兄弟部隊輸送各類技術骨干200多名;創新訓練方法,培養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空軍、軍區空軍技術骨干數十名,先后取得科研、技術革新成果8項,獲得空軍級以上獎勵10項,自主研發的10余項系統軟件。“今年在國慶大典上我們能整建制擔任殲十梯隊飛越天安門也完全得益于這套人才培養機制”華副政委望著空中正在訓練的機群說到。
一項“強體”的信息化工程
每組訓練結束,空中梯隊的飛行員也像徒步方隊、裝備方隊一樣,將照攝像系統的信息輸入電腦中,輕點鼠標,對整體飛行質量評估打分,同時將成績記錄在案,成為每名飛行員的實時電子檔案,為針對性訓練提供依據。“閱兵基礎訓練質量監控系統”開發應用,使編隊通過基準點的誤差僅為0.18秒。
師長王建民曾駕駛過7種機型,帶出了多名尖子飛行員。他精通編程語言,先后自主研發了15種軟件系統,被譽為“軟件工程師”。作為殲十梯隊長機,信息化建設的“領頭雁”,訓練之初,他就提出了必須把訓練信息化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著力打造官兵們信息化訓練能力。在王建民的倡導下這個團把訓練信息化建設作為推進訓練轉變的突破口,創新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管理模式,實現訓練管理的程序化、網絡化、規范化,推出了一批信息化訓練成果,有效地解決了信息化訓練中遇到的難題。官兵稱之為“電子判官”信息化系統,使編隊飛行達到隊形準確、銜接緊密、秒米不差、安全無誤的要求。
閱兵,是一個國家最隆重的慶典。是一項極其隆重的軍事儀式,是體現一個國家的國威,一支軍隊的軍威,一個民族浩然正氣的重要形式。由國產戰機組成的空中梯隊,最能激起民族的熱情和自豪感,必須高標準完成任務,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殲十梯隊的成員已經做好準備,等待這次檢閱的到來。(徐邊春 記者劉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