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來料加工”的帽子,中國紡織服裝業已今非昔比
作為中國紡織業的領頭人,杜鈺洲則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定義他所在的行業:“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已經不是5年前,更不是25年前、60年前的紡織服裝業了。”為什么這樣說?他解釋,很多文章里、包括一些專家的文章里,在談到中國紡織業的時候,到現在還是說以中低檔為主,出口服裝50%靠來料加工,中國的面料不行,把這一套概念化了。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紡織工業這幾年的進步:從價值上來看,1980年出口額為44億美元,2000年達到530億美元,2007年則達到1756億美元,約占世界的30%,而貿易順差更達到1004億美元。從加工貿易的比重看,現在出口已經不是50%靠來料加工了。目前,中國紡織品出口中一般貿易的比重已經增加到72.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紡織服裝業已經具備整個產業鏈優勢,從紡紗、織布、染色到成品,和全國其他制造業僅以成品加工為主不一樣。從紡紗到面料到服裝全是中國造已經占到將近3/4,紡織品加工貿易已經下降到24%,不到1/4。“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中國產品的質量提高了”。
杜鈺洲指出,有人不理解,說現在貿易摩擦增多,主要是紡織品的技術水平不高,低檔產品太多引起的。“事實恰恰相反,如果我們是低質量,一些國家就不需要用政治的方法、特保的方法來強行限制。特別是發達國家,就是因為我們的品質提高了、競爭能力提高了而深感恐慌”。他介紹說,2002年美國貿易委員會針對2005年紡織品配額取消以后世界主要供應國的競爭情況做過調查,結論是中國的紡織服裝業能夠以最有競爭力的價格提供任何品種、任何質量的服裝和紡織品,并因此成為美國大型服裝紡織公司和零售商的首選對象。“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國會讓政府用特保方法強行限制我們”。
杜鈺洲自豪地說,中國紡織服裝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產業,中國又是世界最大的纖維消費市場,同時中國又是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國。
數字
7尺 Vs 14公斤
1949年,中國人均只有7尺布,全國居民衣著消費家庭人均支出僅6.5元。
1978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為2.88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1980年,達到4.1公斤;2000年,達到8公斤,20年幾乎翻了一番;現在已超過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7%,其中衣著用12公斤,產業用2公斤。從總量上,中國纖維消費總量是美國的3倍。
1981年,中國城市人均衣著消費支出67.56元,2007年上升到1042元;1978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4.74元,2007年上升到192.6元。從1978年到2000年,全國城鄉居民衣著消費支出按可比價,年均增長7.45%,高于全國同期生活消費6.95%的增速。
28.5萬噸 Vs 2389萬噸
1978年,中國棉花產量為204萬噸,2007年達到670萬噸;1978年化纖產量為28.5萬噸,2007年達到2389萬噸;2007年,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超過31023.47億元;全國紡織行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033.69億元;纖維加工總量3530萬噸,比1978年的276萬噸增長1179%;紗產量2014萬噸,比1978年的238.2萬噸增長737.8%;化學纖維產量2457萬噸,比1978年的28.46萬噸增長8533%;棉布產量485.77億米,比1978年的110.3億米增長340%;服裝產量達到201.59億件。2007年,全行業使用國產天然纖維約670萬噸,直接關系到1億多農民的生計。目前,中國化纖、紗、布、呢絨、絲織品、服裝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纖維加工量占全球50%左右。
24.31億 Vs 1756.16億
197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24.31億美元,只占世界的3.5%;2000年達到530億美元,占14.8%;2007年達到1756.16億美元,約占世界的30%,比1978年增長7217%;其中紡織品出口605.43億美元,服裝出口1150.74億美元。
從出口產品結構看,2007年紡織品出口比重已上升到34.47%,產業鏈整體競爭能力提升較快;出口服裝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明顯提高,中高檔服裝產品占40%—50%;從貿易方式看,紡織品服裝出口由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轉型,2007年一般貿易比重已提高到72.41%,加工貿易僅占21.23%;其中紡織品一般貿易比重達72.75%,服裝一般貿易比重達72.23%。從2001年到2007年的7年,中國一共出口紡織品服裝7354億美元,是1978年到2000年這22年的1.64倍。
2000年,產業用紡織品比重占全部纖維加工量的12%,目前增至17%,增速超過衣著需求增長速度。(瞿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