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十月一日電 題:毛雨時:韶山"禮物"告慰主席在天之靈
記者 白祖偕 劉雙雙 肖前輝
“六十年,韶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主席,我們沒有辜負您的期望!如今的韶山村農民富、村莊美、環境優、風尚好,這就是我們向建國六十年獻上的禮物。”仰望墻上的毛主席畫像,毛雨時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作為毛澤東家鄉的代表、韶山村黨總支書記,毛雨時受邀進京觀禮國慶六十年大典。毛雨時說,六十年前的今天,新中國締造者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用厚重的湘音宣布新中國的成立,從那一天起中國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六十年后,自己帶著韶山村建設的豐碩成果向北京匯報,希望可以告慰主席在天之靈。
毛澤東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韶山村。新中國成立后,這方不到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依舊貧窮落后,沒有因為主席而得到“特殊”照顧。一九五九年六月,闊別家鄉三十二年的毛澤東重回家鄉看望父老鄉親時,寫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壯麗詩句,這既是對韶山的贊許,也是期許。
“主席在世時,沒有為家鄉謀一點私利,但主席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卻是留給我們的永久精神財富。”毛雨時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韶山村仍是“人多田少,產量不高,常吃返銷”。隨著家庭承包制的推行,溫飽問題解決了,村民卻產生了溫飽即安、守土為本的自足情緒。一九八零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僅二百九十元。
高中畢業后回鄉、在泥巴里爬滾多年的毛雨時被村民一舉推到了村委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的位置。如何解決人窮觀念舊,帶領村民致富成為他首要考慮的問題。
毛雨時至今都忘不了一九八四年初春的一個晚上,韶山村黨支部一班人聚集一堂,討論如何利用韶山作為偉人故里、流動人口多的優勢開展經商致富的熱烈場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毛雨時最終頂著“不務正業”的壓力大膽地提出“解放思想,走商品經濟的路子”。從此,旅游餐飲店、紅色紀念品店如雨后春筍般在韶山村林立,以“毛家”命名的餐館更是成為當地的特色招牌。
如今,韶山村人已甩掉了窮帽子,走在勤勞致富的前列。韶山村早在一九九七年就達到小康標準,是湖南最早的“小康村”之一。二00八年,該村集體企業產值過億元,村集體收入達二百七十九點五一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九千四百五十二元。水泥公路已通到了每家每戶。許多農戶家里還用上了沼氣、太陽能,污水、垃圾也是統一排放、統一運送。六十歲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還享有幾百元的補助。手機、空調、電腦、汽車等高檔消費品,也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總結韶山村六十年的發展經驗,當了三十年村干部的毛雨時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按照黨的方針政策辦事,抓住機遇大膽改革,同時要不斷提升素質,與時俱進。
“我們也走過彎路,曾經在改革開放之村大興建設,沒有注意對故居及周邊環境的保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最終,韶山村人民還是為維護主席家鄉形象犧牲小我利益,主動將毛澤東故居周邊飯店拆除,還原歷史原來面貌。”毛雨時說,今后韶山村的建設都將嚴格按照黨的方針政策辦,因為它不僅僅屬于韶山人民,更屬于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一九九五年建成的毛澤東紀念園是韶山村人搶抓歷史機遇謀發展的典型成果。毛雨時說,當時有人提議學外地興建微縮景園的成功經驗,把毛主席經歷的主要革命紀念地濃縮起來建園,自己也曾到北京的“世界之窗”參觀過,琢磨著如果村上建一個縮微公園,既能豐富韶山的景點內容,又能增加集體收入,是個兩全其美的好事。
資金問題是當時最大的困難。為了集資,毛雨時發動村民拿出了多年的積蓄,并爭取了企業、銀行的大力支持,籌集資金三千余萬元。從論證到建成,最終只用了不到二年時間,一座包含十五個革命紀念地景點、再現毛澤東從走出韶山到建立新中國大半生的奮斗歷程的毛澤東紀念園于毛澤東誕辰一百零二周年紀念日開園。“如果不是當時一鼓作氣,大膽籌資,毛澤東紀念園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建成。”
韶山游已成中國紅色旅游金字招牌。展望未來,毛雨時相信韶山紅色旅游將是海內外游客永恒的選擇。“近幾年,我們發現來韶山旅游的人未減反增,很多是舉家三代前來。這不僅僅是因為紅色旅游的獨特魅力,更重要的是,現代人愈發緬懷一代偉人毛澤東,感懷老一輩革命者開辟的嶄新生活來之不易。”
毛雨時自信地說,韶山村不僅要做好紅色旅游這篇文章,更要建設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村,以旅游業發展為主導,大力開發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韶山模式”,讓農民過上比城里人更幸福、美滿的生活。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