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今年8月至9月,來自沈陽、蘭州、濟南和廣州4個軍區的4個建制師參加了代號為“跨越—2009”跨區基地實兵系列軍事演習,參演總兵力近5萬人。部隊機動采取空中民航運送、鐵路輸送、公路摩托化開進等方式展開,出動各種車輛和大型武器裝備6萬多臺(輛、部),機動總里程超過5萬公里,其中部隊最長單程機動行程達2400多公里。此外,空軍和陸軍航空兵部隊也出動部分兵力和多種機型參加了演習。同時組織4個軍區所屬4個建制師進行跨區基地訓練演習,在我軍歷史上尚屬首次。
本次演習具有“軍地配合、立體輸送、陸空協同、全域作戰”的特色,本著新的指揮決策方式、陸空協同作戰、復雜電磁環境下作戰、機降突擊作戰、模擬對抗、多專業綜合等“六個突出”的指導方針,全面檢驗參演部隊在陌生地域的實戰能力。由于其持續時間長、技術含量高、實戰色彩強,廣受關注。
濟南軍區:
信息化為猛虎添翼
譚雄鷹 龍 君 付曉輝
濟南軍區某摩步師,有著“猛虎師”的美譽。在“跨越—2009”跨區實兵演練中,昨日的“猛虎師”,在今日的戰場上依然威風凜凜。
作戰決策
從人工判定到電腦評估優化
沒有刀光劍影、沒有彌漫硝煙,但演習指揮中樞——師野戰指揮中心異常緊張。
無人偵察機、戰場電視、手機密語通話、手持北斗機……六七個渠道的戰場信息蜂擁而來,參謀們頭戴耳機、眼觀熒屏,從一片嘈雜電磁背景中篩取戰場信息。這些戰場信息被迅速調入輔助決策系統進行評估,不到2分鐘,就為指揮決策提供了實時準確的情報信息。
過去獲取戰場信息,只能靠單一的偵察兵偵察,偵察范圍也不過十幾公里,對“敵”情只能大概了解和判斷。就是獲取的情報信息,參謀人員還要查閱大量資料,根據“敵”情、我情、氣象、地理等情況進行仔細甄別,指揮員作出決策需要好幾個小時。
據該師師長胡武帥介紹,情報信息獲取的高效,信息技術是“倍增器”,特別是運用決策輔助系統進行定量分析,不僅能精確到每項行動下來需要運用什么樣的火力,需要多少兵力、彈藥輜重,甚至連敵我雙方死傷多少人,都非常具體,使指揮員決策更加科學合理、迅捷高效。
在全軍部隊信息化建設大潮初起時,傳統低效率的作戰決策成為制約戰斗力提升的“瓶頸”。該師起早趕路,組織人員到國防科技大學、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向專家教授咨詢有關應用技術需求,與研究院所就多觸點式電子沙盤、輔助決策系統等10多項新技術達成合作,相繼完成了作戰信息數據庫、作戰決策輔助系統等,構建起適應信息化作戰需要的戰場信息采集處理平臺。
戰斗進入白熱化階段,戰場信息一波接一波。參謀人員憑借戰場信息采集處理平臺,為指揮員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科學合理的決策建議,各種作戰指令源源不斷傳出,指揮官兵打了一場又一場漂亮仗。
指揮控制
從單一鏈條到扁平化、網絡化
激烈的戰斗仍在繼續。當作戰指揮中心視頻系統切換到距指揮中心300多公里的某摩步團作戰地域,該團一營李營長指揮的戰斗分隊在某高地受阻時,副師長高翔立即通過遠程網絡下達某摩步團、師直預備隊左右兩梯隊火速馳援的命令。
隨即,參謀們迅速繪制行軍路線及下達相關作戰文書。一小時后援軍趕到,“敵”我雙方鏖戰態勢清晰可見。
如此高效快捷的指揮,是指揮手段的一次跨越。
據介紹,推進訓練轉變,指揮員的信息化素質是前提;指揮信息化作戰,“中軍帳”的信息化改造首當其沖。但一個現象引起了師領導的重視:師指揮系統硬件不配套、軟件不兼容,用一體化標尺量一量,武器平臺聯不上偵察系統,通信網絡接不進指揮體系,信息不兼容的問題更多。
迎面而來的困難,驚醒了參演官兵。領取一張通往一體化訓練場的信息化“通行證”,構建一體化野戰指揮平臺,成為當務之急。他們按照任務牽引、信息主導、技術融合、系統集成、創新發展的思路,立足現有指揮手段,以全新信息技術為支撐,開發改進師野戰指揮平臺。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從“三代同堂”的通信裝備完成融合嫁接,到野戰指揮方艙的設計改造;從代碼指揮自動加密軟件的研發成功,到指揮員之間實現遠程垂直指揮……該師集成我軍最前沿的一體化和信息化成果,打造出“看得見的方艙”和“看不見的網絡”組合在一起的信息化野戰指揮平臺。
如今,依托這一平臺,“中軍帳”與作戰分隊之間架起了四通八達的遠程傳輸信息渠道;部隊千里機動,野戰指揮方艙縱橫馳騁,野戰“中軍帳”依托網絡,將地面、空中、海上“敵”情盡收眼底,電磁頻譜、氣象水文態勢圖有如“現場直播”。
野戰指揮由單一的“語音通信”模式向多種方法并舉跨越,衛星、網絡、無線、短波通信等10多種手段使野戰指揮如虎添翼。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