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fā)現(xiàn),大家在找一種共同語言”
先有企業(yè)家翻著劉曉光領銜的籌備小組此前早就草擬好的協(xié)會章程,七嘴八舌地提出質疑。
看著局面有些混亂,有人便提議:“我們是不是原則通過一下?”不少人響應,陸陸續(xù)續(xù)舉起手來,會場主持人催促工作人員趕緊點數(shù)。
這時搜狐的張朝陽站了起來:“一部章程有很多條款,什么叫原則通過?到底是通過還是不通過?”
于是,現(xiàn)場只能臨時調整議事規(guī)則,把企業(yè)家們提出的每一條章程修改建議都寫到白板上,逐條進行表決。
然而表決過程中張朝陽又站了起來:“為什么29票同意22票反對就可以通過?章程應該規(guī)定重大決策的通過議程。”
好在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站出來打圓場:“我發(fā)現(xiàn)按張朝陽先生的意見,大家今天這會沒法開了。”接著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也站了起來,提議說:“我看今天不如先到這里,(對章程)原則同意,保留修改。”許多人應和。于是,在掌聲和歡呼聲中,SEE協(xié)會的第一部章程就這樣通過了。
但讓劉曉光更加“傻眼”的事情還在后頭。
大會的議程進行到選舉環(huán)節(jié)。籌備小組拿出早就擬好的一份執(zhí)行理事候選名單,說明是等額選舉。跟章程一樣,劉曉光原本以為,讓大家把這份名單通過一下就完了,沒想到,現(xiàn)場立刻“炸開了鍋”。
“這15個提名,我們?yōu)槭裁匆x舉他們?”有人在下面喊。
“籌備小組的提名權利,也是需要經過大家同意的!”有人附和。
據(jù)說當時籌備組的人都“懵了”。劉曉光坐在那兒生悶氣,又覺得有些委屈。“要知道,這份名單可是經過充分考慮的啊!”他事后說。
據(jù)當時籌備組的專家楊鵬回憶,在籌備會議上大家其實已經達成一些初步共識,即協(xié)會不能是某個人的組織,必須按照平等參與的民主原則來組建,章程要按照權力制衡的原則來制定。然而他發(fā)現(xiàn),有些習慣性的東西卻在不知不覺中起著作用,比如,討論選舉辦法和名單時,思維定式就冒出來了:最早的發(fā)起人總該有點不同待遇吧?如果全面開放選舉,能保證他們選上嗎?地域的代表性要不要考慮?男女性別要不要考慮?然后呢,要不要有點行業(yè)代表性……
“這種邏輯未必有壞心,也未必有私心,就真是想方方面面有代表性。”楊鵬說。
然而這種習慣性思維卻在月亮湖邊遭到了“狙擊”。劉曉光后來回憶,自己當時從夾克里掏出那份名單來,然后不得已又塞了回去。
那一刻,面對前來參會的67名海內外企業(yè)家,“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場”。
七嘴八舌表達反對意見的,既有海歸派,有臺灣企業(yè)家,也有大陸本土的,比如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當不少人已經同意在保留這15人名單的基礎上再新增候選人時,這位軍人出身的國企老總抗議道:“應該可以(往里)加人,也可以(從中)刪人!”
任志強事后解釋:“我們當然很反對劉曉光自己擬定一個名單,等于他在指定內閣。因為我們在國企,我們更反對。國企本來就是任命制的,我們現(xiàn)在參加一個社會組織,更不喜歡任命制。”
已經是午夜了,可企業(yè)家們絲毫沒有罷休的意思。混亂之中,開始重新提名。楊鵬拿著筆往白板上寫名字,底下就喊:
“加馮侖!”“我們有兩桌推薦王維嘉!”……
這天夜里,工作人員連夜重新趕制選票。
這天夜里,劉曉光徹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企業(yè)家們又坐進會議室里,進行無記名投票。劉曉光最終當選會長。當他掏出早就寫好的當選感言時,臺下“哄”地笑了。
監(jiān)事會也經選舉成立。監(jiān)事長馬蔚華召集監(jiān)事會成員開會,劉曉光踱進去想旁聽,結果,被“請”了出去,對方說:“這里是監(jiān)事會,是監(jiān)督你的。”
上海美通無線公司總裁王維嘉是落選者之一,他主動要求上臺發(fā)表落選感言:“因為我們的落選,你們的當選才有了合法性。”
在他看來,那一晚,大家在混亂之后最終達成共識,“一下就把協(xié)會的文化基因形成了”。
那一晚,發(fā)生的一切,也一下把王石吸引住了。本來,他是因為“給面子”才來參加大會的。籌備組“內定”他當副會長時,他并沒有特別興趣,但也沒反對。
“我當時的興趣點就不是治沙,而是通過治沙大家走到一起。后來突然發(fā)現(xiàn),大家在找一種共同語言,這種共同語言就是最基本的民主程序。”
那一晚,帶給劉曉光的沖擊最大:“我沒想到我們設計的選舉程序全部被推翻了,我沒想到我們辛辛苦苦干這么長時間就這么被推翻了。”
在他失眠的那個晚上,他決心今后盡可能按照民主的程序來“執(zhí)政”,盡可能把大家團結在一起。
盡管那個晚上這位國企老總充分領教了民主的“效率低下”,覺得“比起在單位的集中差多了”,“但民主本身有很大的力量,是能夠把大家積聚起來的東西,是一種能服眾的東西。”5年之后,當他回顧協(xié)會的發(fā)展歷程時感嘆:“如果沒有這東西,這些人堅持不下來,可能早就散了。”
“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多數(shù)人內心都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楊鵬說,“如果當時沒人反對,就會按照老傳統(tǒng)往下走,有人提了,大家就會認為新辦法是對的。”
后來,東莞一位不那么知名的企業(yè)家楊利川說:“這就是一層窗戶紙,只是說由誰來捅破的問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